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館閣體的意思、館閣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館閣體的解釋

(1).文體名。館閣文章,力求典雅莊重,故稱。參見“ 館閣氣 ”。

(2).書體名。流行于館閣及科舉考場的書寫風格。 明 清 科舉取士要求字體烏黑、方正、光潔、大小一律。 明 代叫“臺閣體”; 清 時則稱“館閣體”。館閣及翰林院中的官員,均擅寫這種字體。後亦以“館閣體”稱寫得拘謹刻闆的字。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館閣體是中國古代因科舉制度形成的官方标準書體,主要盛行于明、清兩代。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别稱

館閣體又稱“台閣體”(明代稱謂),是科舉考場及官場通用的規範化楷書字體。其名稱源于官府機構“館閣”,清代改稱館閣體以區分明代舊稱。

二、特點

  1. 視覺特征:追求“烏黑、方正、光潔、等大”,即墨色濃黑、字形方正、筆畫光潤、大小統一。
  2. 結構規範:強調筆畫工整、結構嚴謹、布局整齊,注重端莊穩重而非個性表達。
  3. 實用性:便于快速閱讀和批改考卷,符合科舉考試對嚴肅性和效率的要求。

三、曆史發展

四、與楷書的關系

館閣體是楷書發展中的一個特殊流派,将楷書的規範性推向極緻,但僅保留共性特征,弱化個人風格。清代士人常以館閣體為基礎,再融入個人書法特色以提升藝術性。

五、文化意義

作為科舉制度的産物,館閣體在規範漢字書寫、統一文書格式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折射出古代文人為適應體制而犧牲藝術創新的現象。

網絡擴展解釋二

館閣體

館閣體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一種書法體裁,主要用于書寫官方文件、碑刻和匾額等正式場合。這種書法體裁的名字來源于晉代巴蜀地區一種建築風格,即多層的建築物,其中多為文化、政治、藝術活動的場所。

拆分部首和筆畫

館閣體的左部是“館”字的部首“韋”,右部是“閣”字的部首“阝”。總共有10筆。

來源和發展

館閣體起源于漢代隸書,後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和演變,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書寫風格。它在唐宋時期達到了巅峰,成為官方文書和碑刻上常用的一種書法體裁。

繁體

繁體字“館閣體”是館閣體的繁體版本。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館閣體的書寫筆畫較為簡化,字形也有一些差異。例如,字體的筆畫會更加直線、方正,整體呈現出穩重莊重的印象。

例句

館閣體的例句:皇上禦制匾額上的字體采用了精美的館閣體,彰顯了尊貴與莊重。

組詞

組詞有:館閣、文館、學館、閣門。

近義詞

近義詞有:楷書、隸書、行書等。

反義詞

反義詞沒有明确的對應關系,因為館閣體是一種特定的書法體裁,而不是書寫方式的範疇。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