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羁留。 南朝 宋 鮑照 《吳興黃浦亭庾中郎别》詩:“役人多牽滞,顧路慙奮飛。”
(2).拘泥。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時君世主亦皆昏迷颠倒於其説,而終身從事於無用之虛文,莫自知其所謂,間有覺其空疎謬妄,支離牽滞,而卓然自奮,欲以見諸行事之實者。” 胡適 《費經虞與費密》七:“ 費氏 父子不認政治史上三代以後全是‘勢力把持,牽滞過日’,也不認學術史上 孟子 以後儒學遂無傳人。”
“牽滞”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兩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因事務或環境所困而停留、無法脫身。
指思想或行為受限于某種觀念或形式,缺乏變通。
如需查看更多例證或完整出處,可參考漢典、古籍文獻等權威來源。
牽滞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牽連,拖累。
牽滞的部首是牛(牜)和手(扌),共10個筆畫。
牽滞的來源較為複雜,其中的“牽”字最早來源于古代天文學中的一種記時器具,形狀像牛角,意味着引導、帶領。而“滞”字則表示停滞、阻礙。兩者結合起來,表示被牽引後進一步受到阻礙,引申為牽連、拖累的意思。
繁體字為「牽滯」。
在漢字古文中,牽滞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的“牽”字在古代常用另一種寫法:“牽”,表示用繩子牽引的意思。而“滞”字在古代寫作“滯”,含有停滞、阻礙的意思。
1. 弟弟的淘氣行為經常會給他的姐姐牽滞。
2. 他的過失不僅對自己造成了困擾,還給家人帶來了很多牽滞。
組詞: 牽引、牽連、牽制、牽動。
近義詞: 掣肘、影響、束手束腳。
反義詞: 順利、自由、暢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