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寬闊。 元 高文秀 《遇上皇》第二折:“民間有此賢哉之人,雖是容貌鄙陋,心意寬豁,此人有聖賢之道。”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八》:“北支分而東向,逶迤與此山屬,南抱為壑,頗寬豁,而坡陀層伏,不成平塢。”《紅樓夢》第十七回:“再進數步,漸向北邊,平坦寬豁,兩邊飛樓插空,雕甍綉檻,皆隱於山坳樹杪之間。” 柳青 《創業史》第二部第四章:“當了黨員,我要把心胸放寬豁一點。”
“寬豁”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原意:形容空間或地勢的寬闊
多用于描述自然景觀或建築布局。例如:
引申義:指人的心胸寬廣、豁達大度
常與“大度”連用為成語“寬豁大度”,形容包容性強、不計較瑣事的性格。例如:
“寬豁”兼具自然與人文的雙重意象,既可直觀描述環境開闊,亦能升華體現人的精神境界,需根據上下文具體判斷其側重點。
《寬豁》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心胸寬廣,豁達開朗。它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心态寬容、接納,不受狹隘、煩惱的束縛。
《寬豁》的部首是宀(寶蓋)和豕(豬),分别位于左右兩邊。官方筆畫數為11畫。
《寬豁》這個詞的發源地是中國漢字文化。它是繁體字,對應的簡體字是“寬豁”。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寬豁》在古時候的寫法是“寬豁”,使用了更多的筆畫,而且結構更為複雜。
1. 他對人的态度總是十分寬豁,從不計較小事。
2. 面對挫折,他能夠保持心情寬豁,積極面對。
3. 他那寬豁的心态讓人深感敬佩。
寬大、豁達、寬容、開朗、心胸廣闊、心胸開闊。
寬容、大度、寬厚、豁達、開闊、寬廣。
狹隘、心胸狹窄、狹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