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空口白話的意思、空口白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空口白話的解釋

形容隻說不實行,或隻說而沒有事實證明。

【出處】: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三十五:“我隻道本利已在手了,原來還是空口說白話,眼飽肚中饑。”

【示例】:

空口白話,你們做官人,翻臉不認人,我可不上當,你須寫上憑據來。 ★清·曾樸《孽海花》第七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空口白話”的漢語詞典釋義

“空口白話”是一個常用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隻說空話而沒有實際行動或實際内容作為支撐,強調言語的虛浮、不實在、不可信或缺乏實際效用。

以下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1. 字面與比喻義

    • 字面: “空口”指沒有食物或實際東西的嘴(光動嘴),“白話”指沒有根據、不能兌現的話或閑話。合起來就是“光用嘴說空話”。
    • 比喻義: 比喻隻說不做,光有言語承諾而沒有實際行動或具體證據;也指說話内容空洞無物,缺乏事實依據或實際價值。強調言語的無效性和不可靠性。
  2. 權威釋義

    •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的釋義,“空口白話”指“隻說空話而沒有實際行動或實際内容”。這清晰點明了其核心在于言行不一或内容空洞。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的解釋更為詳細:“形容隻說不實行,或隻說而沒有事實證明。” 這突出了其兩個關鍵側面:一是缺乏行動,二是缺乏證據支撐。
    • 漢典網(www.zdic.net)将其解釋為“形容隻說不實行,或隻說而沒有事實證明”,與《漢語大詞典》一緻,強調了其“無實際效用”的特點。
  3. 語法功能與用法

    • 通常在句子中作謂語、賓語或定語。
    • 用于批評、指責或自嘲說話不實在、承諾不兌現、計劃無實質内容等場景。
    • 示例:
      • “光靠空口白話解決不了問題,得拿出具體方案。”(作主語)
      • “他總說幫忙,可全是空口白話,從來沒見行動。”(作賓語)
      • “别信那些空口白話的承諾。”(作定語)
  4. 近義詞辨析

    • 紙上談兵: 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側重脫離實際的理論空談。
    • 坐而論道: 原指坐着談論道理,後指口頭說說,不見行動。側重空談而不行動。
    • 華而不實: 隻開花不結果。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虛。側重外表與實質不符。
    • 口惠而實不至: 口頭上許給人好處,實際上并不兌現。側重承諾不兌現。
    • “空口白話” 更強調言語本身的無根據、無行動支撐和無效性,是上述概念的一種具體表現。
  5. 反義詞

    • 言行一緻: 說的和做的完全一個樣。
    • 說到做到: 表示說了就會去執行。
    • 言必有據: 說話一定要有根據。
    • 腳踏實地: 比喻做事踏實認真,不虛浮。

“空口白話”是一個具有明确批評色彩的成語,指僅停留在口頭上的、沒有實際行動或事實依據的、空洞無效的言語。它警示人們要言行一緻,說話要有根據、有擔當,避免空談和輕諾。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空口白話”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隻說不行動或缺乏事實依據的言論,常含貶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僅用口頭表達而無實際行動或實際證據支持,強調“光說不做”或“言而無實”。例如:“他總承諾幫忙,卻隻是空口白話,從未兌現。”


二、出處與演變

  1. 古代典籍

    • 最早可追溯至《舊唐書·憲宗本紀》:“凡好事口說則易,躬行則難。卿等既言之,須行之,勿空口說。”
    • 明代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三十五也提到:“原來還是空口說白話,眼飽肚中饑。”
  2. 現代用法
    現多用于批評缺乏實際行動或證據支撐的言論,如職場承諾、社交約定等場景。


三、近義詞與用法


四、使用場景示例

  1. 日常生活:批評未兌現的承諾,如“保證捐款卻空口白話”。
  2. 文學作品:用于刻畫人物性格,如小說中“滿口豪言卻無實際行動”的角色。
  3. 社會批評:質疑政策或宣傳缺乏具體措施,如“政策不能空口白話,需落到實處”。

“空口白話”既是對語言與行動脫節的批判,也提醒人們重視言行一緻。其曆史淵源深厚,現代用法靈活,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舊唐書》或《醒世恒言》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挨推安全套卑院不拔朝慶貸舍倒懸第舍獨豹蹲步偾師夫徒蓋帽兒剛躁幹證歌袴耕籍怪谲貴土顧接豪麄黃粱一夢虎踞龍蟠監斬夾生诘窮金迷可笑窺覗練主令人捧腹靈醒劉勰綸連緑柯忙中有失馬阮秒殺木佛墓門南陽西鄂辇車黏連喬樣青海骢情切請朔七亡三面角沙鏡收摭私獨天梯町崖玩飾猥賤誤入歧途五台山燮務瀉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