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三十五:“我隻道本利已在手了,原來還是空口說白話,眼飽肚中饑。”
空口白話,你們做官人,翻臉不認人,我可不上當,你須寫上憑據來。 ★清·曾樸《孽海花》第七回
“空口白話”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隻說不行動或缺乏事實依據的言論,常含貶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僅用口頭表達而無實際行動或實際證據支持,強調“光說不做”或“言而無實”。例如:“他總承諾幫忙,卻隻是空口白話,從未兌現。”
古代典籍
現代用法
現多用于批評缺乏實際行動或證據支撐的言論,如職場承諾、社交約定等場景。
“空口白話”既是對語言與行動脫節的批判,也提醒人們重視言行一緻。其曆史淵源深厚,現代用法靈活,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舊唐書》或《醒世恒言》原文。
《空口白話》指的是沒有實際意義或内容的空洞言辭。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某人說話空洞無聊,隻是口頭上的空談而缺乏實質。當一個人在對話或演講中沒有邏輯性、嚴密性或豐富的内涵時,我們可以稱其為《空口白話》。
《空口白話》的字可以拆分為三個部首,分别是:"穴"、“口”、和“言”。其中,“穴”代表“窟窿”,“口”代表“嘴巴”,“言”代表“言語”。這三個部首的總筆畫數為9畫。
《空口白話》是由簡體漢字組成的詞語,沒有繁體字形式。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字形會有一些變化。根據曆史文獻記載,漢字《空口白話》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差别。
1. 他一直在會議上說些空口白話,沒有實質性的建議。
2. 這個政治家的演講充滿了空口白話,缺乏具體的行動計劃。
空洞言辭、口頭禅、虛無、虛浮
空談、空洞、無聊、廢話
實際、具體、有意義、實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