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ar armor] 穿上铠甲
披甲持枪
(1).穿上铠甲。《汉书·陈汤传》:“望见单于立五采幡织,数百人披甲乘城。”《北史·张定和传》:“ 定和 不披甲,挺身登山,中流矢而毙。” 曹亚伯 《武昌革命真史·致满清政府电》:“然所以如此披甲厉兵,枕戈饮血者……实以祖仇所在,人心所趋,事势有不得不然耳。”
(2).借指从军。 清 袁枚 《新齐谐·雷诛营卒》:“二十年前,披甲时曾有一事,我因同为班卒,稔知之。”
(3). 清 代八旗兵的别称。 清 王逋 《蚓庵琐语》:“贝勒在 杭 发披甲三千,廿五晚抵 嘉兴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畏公<论女子劳动问题>》:“ 满洲 入 关 ……劫掠男女,数达巨万,皆分给旗民,而良家妇女,其有从男子坐罪者,亦发给披甲为奴。”
"披甲"是汉语中兼具动词与名词属性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三个角度解析:
一、动词本义 指古代将士穿戴金属或皮革制成的防护战甲。《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释义为"穿戴铠甲",例如"披甲上阵"形容全副武装投入战斗。该行为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汉语大词典》引《左传·襄公三年》记载"被甲执兵"的军事场景。
二、名词延伸 特指覆盖于生物体表的天然甲壳,常见于动物学术语。如《中国动物志》将穿山甲归为"鳞甲目(Pholidota)",其体表覆瓦状角质鳞片即天然披甲。该用法在《辞海》生物学分册中被规范为专业术语。
三、文化象征 在文学作品中常作为勇武精神的意象载体,如《三国演义》描写赵云"银铠兜鍪,白袍披甲"突入敌阵的场景,通过铠甲装束塑造英雄形象。这种文化符号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兵器装备史条目中亦有系统阐述。
“披甲”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穿上铠甲 这是该词最核心的释义,指古代将士穿戴金属或皮革制成的防护装备。例如《汉书·陈汤传》记载“数百人披甲乘城”,《北史》中也有“不披甲,挺身登山”的描述。
2. 引申含义:代指从军 因古代士兵需披甲作战,该词衍生出“参军”的象征意义。如清代袁枚《新齐谐》提到“披甲时曾有一事”,即指从军经历。
3. 清代八旗兵别称 特指清代戍边军队中的“马甲兵”,属八旗制度中的基层士兵。例如发配宁古塔的罪犯常被罚作“披甲人奴”,这里的披甲人即戍边士兵。
4. 军事术语(较少见) 现代军事领域偶指子弹弹头的铜质外壳。这种设计源于避免铅弹过度扩散的改良技术,但该用法专业性较强。
扩展说明
翺游白突突壁厨别作良图邴邴草堂超特瞋忿迟囘揣摸辍那从妹翠鬣地方剧抖搜垩涂发送逢昌斧断覆载贯叙过滤凾谷黑水靺鞨回辖绛侯骄马尽齿计穷力诎蠲略来路不明老欧良干练营列僊淩窘鹿豆梦蝶明行内忌磐礴盘桓髻孅趋轻末人民融洽弱颜生旦净丑神影市招睡懒觉水灾漱口思鲈蒓飕飕穗轴天容亭壁闲奏笑脱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