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ake trouble]〈方〉∶搗亂
别在這裡耍叉,小心把我惹惱了
(2) 也說“耍錘”
方言。作對,搗亂。《白雪遺音·馬頭調·歎五更》:“迎賓送客,俱要奴家。慇勤不到,便要耍叉。”《人民文學》1977年第11期:“ 竹雲 早就猜到他的‘下文’:‘你别給我耍叉,今晚上又要上廠裡去,是不?’”
“耍叉”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1. 方言中的含義 指故意作對、制造麻煩的行為。如《白雪遺音》中記載的用法:“殷勤不到,便要耍叉”,表示因怠慢而引發沖突。該詞在北方方言中常帶有警告意味,例如“别在這裡耍叉,小心把我惹惱了”。現代語境下多用于形容無理取鬧或破壞秩序的行為。
2. 傳統雜技形式 特指中國傳統武技表演,演員通過抛接帶有鐵環的三股鋼叉完成高難度動作,包括:
詞源辨析
從「耍」字本義(玩弄、戲耍)與「叉」的兵器屬性延伸,既保留了器械表演的本源,也衍生出帶有對抗性的方言隱喻。需要注意的是,在正式場合或書面表達中,建議優先使用标準漢語詞彙替代方言用法。
《耍叉》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口語中,用來形容某人行為荒謬、滑稽可笑、表現出不正常或不合理的行為。
《耍叉》的拆分部首是“耒”和“又”,部首“耒”表示與農業相關的事物,而部首“又”則表示手、又是手的代表,筆畫數為8畫。
《耍叉》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農村生活中,其中的“耍”意為娛樂、玩耍,而“叉”指的是用于耕作的農具。這個詞的字形未有繁體字義。
在古代漢字書法中,《耍叉》的字形并無顯著不同。因為這個詞較為現代,所以沒有明确的古時寫法。
1. 他今天又遲到了,真是耍叉!
2. 這個節目非常好笑,把觀衆逗得直笑,真是一場耍叉的表演!
耍酷、耍賴、耍寶、耍滑、耍花樣、耍嘴皮子
耍猴、耍翻、耍弄、搞笑
認真、踏實、正經、正義、規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