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诘問駁難。《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乃著書,籍以 蜀 父老為辭,而己詰難之,以風天子。” 宋 蘇轼 《請诘難圓丘六議劄子》:“欲望聖旨行下,令議者與臣反覆詰難,盡此六議之是非。”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葉紫作<豐收>序》:“诘難者問:那麼,寫殺6*人最好是自己殺過人,寫妓女還得去賣淫麼?答曰:不然。”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诘難漢語 快速查詢。
诘難(jié nàn)是一個漢語詞彙,指以尖銳的言辭追問、責問或駁斥他人,帶有質疑和挑戰的意味。以下是其詳細釋義及用法解析:
字義溯源
二字組合後,強調通過嚴密的追問進行駁斥,常見于書面語及學術讨論中。
權威詞典定義
“诘難:責難;質問。”(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出版,2016年,第669頁)
“诘難:诘問責難。指以問題或言論為難對方。”(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第10卷第1212頁)
語境特征
例:
在研讨會上,學者們對這項理論的漏洞進行了層層诘難。
搭配習慣
詞彙 | 強度 | 側重點 | 典型場景 |
---|---|---|---|
诘難 | ★★★ | 尖銳追問,帶有責難 | 學術批判、道德争議 |
質問 | ★★ | 嚴肅詢問,要求解釋 | 日常質疑、調查 |
責難 | ★★☆ | 批評過失,強調歸咎 | 道德譴責 |
“彼舊史家或有為循環之論以自诘難者。”
(來源:梁啟超文集,中華書局版,2003年重印本)
參考資料:
“诘難”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jié nàn(注意“難”在此處讀四聲),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诘難”體現了追求真理的精神,常見于古代司法審訊、學術辯論(如儒家與墨家的論戰)。其背後也隱含着等級觀念,如上級對下級的問責。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源演變或古籍用例,可參考《說文解字》或《史記》相關篇章。
辦濟奔亡佛鉢步士裁長補短參差不一稱快成文塵界悼心疾首地分鵝鴨方目風琴膏粱高企官庾龜龍麟鳳古魯魯過來過往還味洪細花癡歡浃鏡徹記取寂若死灰九關虎豹糾缪角逐空筌陵上六榷務緑文明晤凝合配奏片斷漂濫貧措大乾落得七孔針臞塉饒益稔成桑戶棬樞山瀑食土耍尖佻竊推闡下發下井投石相浼縣斾消魂西北風析珪判野細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