诘難的意思、诘難的詳細解釋
诘難的解釋
诘問駁難。《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乃著書,籍以 蜀 父老為辭,而己詰難之,以風天子。” 宋 蘇轼 《請诘難圓丘六議劄子》:“欲望聖旨行下,令議者與臣反覆詰難,盡此六議之是非。”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葉紫作<豐收>序》:“诘難者問:那麼,寫殺6*人最好是自己殺過人,寫妓女還得去賣淫麼?答曰:不然。”
詞語分解
- 诘的解釋 诘 (詰) é 追問:反诘。盤诘。诘究。 譴責,問罪:诘責。诘讓。诘難(刵 )。 诘 (詰) í 〔诘屈〕曲折。亦作“佶屈”。 〔诘屈聱牙〕(文章)讀起來不順口。 〔诘朝( (詰)乷 )〕早晨,亦指次日早晨。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 難的解釋 難 (難) á 不容易,做起來費事:難處。難度。難點。難關。難熬。難耐。難産。難堪。難題。難以。難于。困難。畏難。急人之難。 不大可能辦到,使人感到困難:難免。難為。難保。難怪。難倒(僶 )。難道。難能可貴。 不好:難聽。難看。 易 難 (難) à 災禍,困苦:難民。災難。遇難。逃難。殉難。患難。遭難。避難。排擾解難。 仇怨:排難解紛。 诘責,質問:發難。非難。責難。 易 難 (難) ó 古同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诘難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诘難”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jié nàn(注意“難”在此處讀四聲),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1.基本釋義
- 字面含義:指通過追問、責問的方式對他人進行非難或駁斥。包含“質問”與“責難”雙重含義,常用于正式場合或書面語中。
- 詞源:根據《說文解字》,“诘”本義為“詢問、追問”,形聲字(從言,吉聲),後引申為嚴厲的質問;“難”在此處表示“非難、責難”。
2.用法特點
- 語境:多用于對他人觀點、行為提出質疑或批評,強調邏輯上的駁斥或道德上的譴責。例如:“在辯論中,他多次诘難對手的論據。”
- 文體:常見于學術讨論、政治辯論或嚴肅文學中,如蘇轼《請诘難圓丘六議劄子》中的用法。
3.近義詞與辨析
- 近義詞:诘問、責難、非難、诘責。
- 辨析:
- 诘問:側重追問真相(如“反複诘問細節”);
- 诘責:含譴責意味(如“公開诘責失職行為”);
- 诘難:更強調通過質問進行駁斥(如“學者間的诘難與回應”)。
4.例句參考
- 古代用例: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載:“乃著書,籍以蜀父老為辭,而己诘難之,以風天子。”
- 現代用例:
“面對媒體的诘難,發言人需謹慎回應。”
5.文化延伸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诘難”體現了追求真理的精神,常見于古代司法審訊、學術辯論(如儒家與墨家的論戰)。其背後也隱含着等級觀念,如上級對下級的問責。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源演變或古籍用例,可參考《說文解字》或《史記》相關篇章。
網絡擴展解釋二
诘難
诘難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質問、質疑。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讠(讠部),右邊的部首是難(難部)。讠部表示與言語相關,難部表示費力、困難。
根據拼音,诘難的筆畫數目為12畫。它的拆分順序是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分别是「讠」「隹」「龍」「冂」「蔔」「口」。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公冶長》這篇經典的語錄中。它最早是孔子向公冶長提出質問的意思,後來逐漸演化為一般質問、質疑的含義。
繁體字中「诘」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在古代漢字中,「诘」的寫法并不是如今的簡化字形,而是更為繁複。它由「讠」、「隹」、「龍」、「冑」、「冂」、「口」等部分組成。「诘」的古代寫法體現了古漢字的獨特韻味。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對别人的觀點進行了一番诘難。
2. 在辯論時,學生們紛紛對這個觀點提出了诘難。
組詞:質诘、诘責、诘屈聱牙
近義詞:質問、追問、疑問
反義詞:解疑、答案、明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