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草名。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草篇》:“蜜草, 北天竺國 出蜜草,蔓生,大葉,秋冬不死,因重霜露,遂成蜜,如塞上蓬鹽。”
(2).甘草的别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一·甘草》。
蜜草是中藥甘草的别稱,指豆科甘草屬植物(學名:Glycyrrhiza uralensis)的根及根莖。其名稱源于其根莖的顯著甘甜滋味,古人以“蜜”喻其甜味特征。以下是詳細釋義:
甘草的幹燥根莖含有甘草甜素(glycyrrhizin),甜度約為蔗糖的50倍,咀嚼時有明顯回甘,故得名“蜜草”。此特性最早記載于《神農本草經》,稱其“味甘平”,列為上品。
《本草綱目》在“草部”明确記載:“甘草,别名蜜甘、蜜草、美草”,強調其“調和衆藥,解百毒”的功效,并描述其“味至甜,可蜜炙入藥”。
蜜草為多年生草本,主根粗長,表面紅棕色或暗褐色,斷面黃白色。其莖直立,羽狀複葉,花冠蝶形,淡紫色,主要分布于中國北方幹旱沙地。
現代研究證實,甘草甜素、黃酮類化合物(如甘草苷)是其止咳化痰、抗炎保肝的主要活性成分。
中醫理論中,蜜草歸脾、胃、肺經,能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常用于調和藥性,如經典方劑“四君子湯”“炙甘草湯”均以其為君藥。
漢代《名醫别錄》記載甘草“生河西沙地”,河西走廊至今仍是道地産區。因其甘緩之性,古人亦用其解食物中毒,如《備急千金要方》載“甘草解百藥毒”,印證“蜜草”之名兼具功效與滋味雙重内涵。
參考資料
“蜜草”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植物名稱
指一種原産于北天竺國(古印度)的蔓生植物,具有大葉特征,秋冬不凋謝。其特殊之處在于重霜露後能自然形成蜜狀物質,類似塞上蓬鹽的結晶形态。這一記載源自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草篇》。
甘草的别名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草一·甘草》中将甘草稱為“蜜草”,因其根莖味甜如蜜而得名。甘草是傳統中藥,具有潤肺止咳、調和藥性等功效。
注意:部分資料(如)提到“蜜草”作為成語形容人言行甜美,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詞典,可能是現代引申義或誤傳,需謹慎使用。
暗默百家語拜路塵背帶裙便柔伯樂相馬渤湧鈔寫饬過醇釀搭乘單眠大遷調值頂呱呱反複方地斧屋婦兄鋼筆乖次官倉老鼠關煞華鑷婚外情虎中兼臨交精假招子鏡涵驚矚軍伍饠饆率情瞞怨眉圖木蠧南北人難産評點本平泉毗翼掊怨錢筒青鋒秋皛棄言壤蟲宂溢缫席山曲深澗黍醅酸冷挑麼挑六圖史枉徑枉滞鴮鸅暇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