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草名。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草篇》:“蜜草, 北天竺國 出蜜草,蔓生,大葉,秋冬不死,因重霜露,遂成蜜,如塞上蓬鹽。”
(2).甘草的别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一·甘草》。
“蜜草”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植物名稱
指一種原産于北天竺國(古印度)的蔓生植物,具有大葉特征,秋冬不凋謝。其特殊之處在于重霜露後能自然形成蜜狀物質,類似塞上蓬鹽的結晶形态。這一記載源自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草篇》。
甘草的别名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草一·甘草》中将甘草稱為“蜜草”,因其根莖味甜如蜜而得名。甘草是傳統中藥,具有潤肺止咳、調和藥性等功效。
注意:部分資料(如)提到“蜜草”作為成語形容人言行甜美,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詞典,可能是現代引申義或誤傳,需謹慎使用。
《蜜草》指的是一種生長在山野中的花草植物。它具有香甜的花香和獨特的形态,因此得名蜜草。
根據《康熙字典》,《蜜草》的部首是艹,共有11個筆畫。
《蜜草》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化,它象征着自然、美麗和生機。
繁體字中,《蜜草》的寫法為「蜜草」。
在古代漢字中,《蜜草》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具體的寫法需要進一步研究。
1. 山野間的蜜草綻放出絢麗的色彩。
2. 這片花海裡,蜜草散發着迷人的香氣。
蜜香、草原、花草、野草、茂草等。
花草、山花、山草、奇花異草。
鐵草、冰草、毒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