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布的意思、蠻布的詳細解釋
蠻布的解釋
舊指南方少數民族所織的布。 宋 歐陽修 《六一詩話》:“ 蘇子瞻 學士, 蜀 人也。嘗於 淯井監 得西南夷人所賣蠻布弓衣,其文織成 梅聖俞 《春雪》詩。此詩在《聖俞集》中,未為絶唱。蓋其名重天下,一篇一詠,傳落夷狄,而異域之人貴重之如此耳。”
詞語分解
- 蠻的解釋 蠻 (蠻) á 粗野,兇惡,不通情理:野蠻。蠻橫(坣 )。蠻不講理。 愣,強悍:一味蠻幹。 中國古代稱南方各族:蠻荒。 方言,相當于“很”:蠻好。 筆畫數:; 部首:蟲; 筆順編號:
- 布的解釋 布 ù 棉、麻及棉型化學短纖維經紡紗後的織成物:布匹。布帛。布衣。 古代的一種錢币。 宣告,對衆陳述:宣布。發布。布告。開誠布公(推誠相見,坦白無私)。 分散到各處:散布。遍布。星羅棋布。 流傳,散播
網絡擴展解釋
“蠻布”是一個曆史詞彙,主要指古代中國南方少數民族所織的布。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 詞義:舊時指南方少數民族(如西南夷等)手工織造的布料。這種布多用于制作衣物、生活用品,甚至作為文化交流的載體(如宋代歐陽修記載的“蠻布弓衣”案例)。
- 拼音:mán bù,其中“蠻”指南方少數民族,“布”即紡織品。
2.曆史背景
- 文獻記載:宋代歐陽修《六一詩話》提到,西南夷人曾售賣“蠻布弓衣”,其上織有梅堯臣的詩句,可見當時蠻布不僅是生活用品,還承載了文化傳播功能。
- 地域特色:因南方氣候濕潤、盛産麻棉,少數民族利用本土原料和工藝織布,形成獨特風格。
3.詞源分解
- “蠻”:原指中國古代對南方族群的泛稱,後衍生出“粗野”“強悍”等含義(如“蠻幹”),但在此詞中保留原義。
- “布”:泛指紡織物,古代也指貨币(如“布币”),此處特指手工織物。
4.文化意義
- 工藝價值:蠻布反映了古代南方少數民族的紡織技術,是研究古代手工業的重要材料。
- 交流象征:如歐陽修所述,中原文人的詩作通過蠻布傳播至邊疆,體現了民族間的文化互動。
5.現代關聯
- 該詞現已不常用,多見于古籍或曆史研究,例如《漢語大詞典》将其收錄為條目。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如《六一詩話》原文),可參考出處。
網絡擴展解釋二
《蠻布》是什麼意思
《蠻布》是指在古代漢語中使用的詞語。它的意思有兩個方面:
- 蠻:指原始部落或野蠻、粗魯的人或事物。
- 布:指無規則的分布、散布。
拆分部首和筆畫
《蠻布》的部首是蟲,并且它的拆分為兩個部分:
- 蠻:部首為蟲,總筆畫數為11。
- 布:部首為巾,總筆畫數為5。
來源
《蠻布》這個詞在古代漢語中流傳較廣,并且在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它可以用于形容某些人或事物的原始、野蠻、粗魯以及散亂無序的特點。
繁體
《蠻布》的繁體字用「蠻布」來表示。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蠻布分别有以下寫法:
- 蠻:「蠻」:蚉蟲下半身加力的形狀。
- 布:「佈」:布一字由「巾」和「蔔」組成,表示布料展開的樣子。
例句
以下是關于《蠻布》的兩個典型例句:
- 他的行為舉止簡直像個蠻布,一點禮儀都沒有。
- 整個房間像被蠻布般散亂不堪。
組詞
與《蠻布》相關的組詞有:
- 蠻橫:指人或行為粗魯、蠻橫無理。
- 蠻族:指原始野蠻的民族或部落。
- 布滿:指充滿、散布在某個區域或表面。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
- 蠻荒:指自然環境未開發過的地方,也指野蠻、荒蠻。
- 野蠻:指原始、未開化的行為方式或粗魯、殘暴的行為方式。
反義詞:
- 文明:指人類社會曆史上進步、開化的狀态,也指某人的教養和修養。
- 整齊:指井然有序,沒有散亂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