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loop]∶用繩子結成的環套
絞架上的繩套
(2) [hemp or leather rope]∶拴大牲畜用的皮繩或麻繩
繩結的套扣。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驗各種死傷》:“若結死套頭縊者,弔處必高,乃先掛繩套,後入項掛下。” 高風閣 《墊道》:“他們搶着自己拉着合適的繩套,開腿就走。”
“繩套”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shéng tào,結構由“繩”(左右結構)和“套”(上下結構)組成。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基本定義
實際應用
文化延伸
“繩套”既指具體的環形繩索結構,也延伸至實際場景中的工具功能。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影視作品或曆史用例,可參考上述來源。
繩套是指用來套住繩子、綁紮物品的裝置。它可以通過調節長度來固定物體或者束縛動作。
拆分繩套的部首是繩(纟)和套(人)。繩的部首是纟,它表示與纖維相關的事物;套的部首是人,它表示與人相關的事物。
繩套共有9畫,其中繩為6畫,套為3畫。
繩套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見于《周禮·王制》。在古代社會中,繩套是用來拴住皇室禦馬的馬籠頭。
繁體字“繩套”與簡體字“繩套”意思相同,隻是書寫形式有所差異。
在古時候,繩套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的寫法相同。不過由于書寫形式的演變,可能存在一些細微的差異。
1. 他用繩套牢牢地捆綁住了犯罪嫌疑人的手腳。
2. 這個繩套可以根據需要自由調節長度。
繩索、繩圈、繩結
繩索、繩圈、繩結
解套、散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