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瓢勺 ”。
瓢杓(piáo sháo)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感的复合词,指代两种功能相近的舀取器具的统称或连称。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瓢(piáo)
《说文解字》释为“蠡也”,即剖开葫芦制成的舀水、盛酒器具。其字形从“瓜”,表明材质源于瓜类植物果实(如葫芦)。传统瓢具轻便耐用,多用于取水、盛酒或粮食。
来源:《说文解字注》释“瓢”
杓(sháo)
同“勺”,《玉篇》注为“枓柄也”,指有柄的舀取器,后泛指各类勺形器具。材质可为木、金属或陶制,用于取酒、舀汤或量取颗粒物。
来源:《汉语大词典》“杓”字条
“瓢杓”连用泛指舀取流质或颗粒的器具,如《周礼·考工记》载“饮器,爵、觚、瓢、杓”,表明其作为酒器或食器的功能。
来源:《周礼正义》郑玄注
古代广泛用于炊事(舀水、盛汤)、祭祀(取酒)及农事(量取谷物),是日常劳作的重要工具。
来源: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孔子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以“瓢”喻安贫乐道,成为儒家精神符号。
来源:《论语·雍也》
诗词中“瓢杓”常寄托隐逸情怀,如白居易“瓢杓醉乡中”描绘闲适生活。
来源:《全唐诗》白居易《咏怀》
现代汉语中“瓢”仍指葫芦制舀具,“杓”作为“勺”的异体字,多见于方言或古语引用。“瓢杓”连用多出现于文献研究或文化论述中。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参考来源:
“瓢杓”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工具属性
指用老熟的葫芦剖成两半制成的舀水或盛物器具,常见于古代生活用具。例如《南史·陈暄传》记载“口不离瓢杓”,体现其日常使用场景。
字形异写
部分文献(如《南齐书》)中,“瓢杓”也写作“瓢勺”,两者为同一词语的异体形式。
“瓢杓”核心含义为葫芦制成的舀具,其比喻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南齐书》《农书》等古籍原文。
半瓶醋倍依编揑鬓蝉博物学家超前轶后池心楚瑟出示刺断大浑斗力遁亡方维费功奋荡蜂铃柜格之松鬼朴憨戆耗羡花间集火床觳束狡算接地机发极果矜动季兴拘确愦闷娄郝眇芒内力作用昵昵平米法裒积破甑不顾齐儿轻剑坵垤求神问卜毬事绮札揉斲阮舍愢愢身正不怕影儿歪沈着痛快适长公主睡眠说满思慕天丝条式僮儿剸决孝心新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