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reign country] 本國以外的國家
(1).古代指中央政府以外的政權。後以指本國以外的國家。《史記·大宛列傳》:“然 張騫 鑿空,其後使往者皆稱 博望侯 ,以為質於外國,外國由此信之。” 唐 韓愈 《送鄭尚書序》:“外國之貨日至,珠香象犀玳瑁奇物,溢于中國,不可勝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九回:“去年外國新到了一種紙卷煙的機器,小巧得很。” 巴金 《滅亡》第八章:“我起先推口說,我是外國人,夾在她們中間會使她們不方便。”
(2).猶外地,外鄉。 清 李漁 《意中緣·沉奸》:“我和你兩個婦人,來在他鄉外國,沒有一個男子護身,也走動不得。”
“外國”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外國”指本國以外的國家,是相對于“本國”的地理或政治概念。例如《紅樓夢》中提到“外國美人”,即指來自其他國家的形象。
古代用法
最初指中央政府以外的政權(如地方割據勢力或邊疆民族政權),後逐漸演變為“本國以外的國家”。例如《史記》中“外國由此信之”即用此意。
擴展含義
在清代文學中,“外國”有時也指外鄉或異地,如李漁《意中緣》中“來在他鄉外國”。
外國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與自己國家不同的國家或地區,泛指他國。它可以用來指代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人、文化、語言等。
外國的拆分部首是“夕”和“方”,外國的總筆畫數是11畫。
外國一詞形成于中國古代,最早是用來指代中原以外的地區或國家。在古代中國的地理概念中,中原地區被稱為内地,而其他地區稱為外地或外國。
外國的繁體字為「外國」。
在古時候,外國的漢字寫法可以是「外夷」或「夷狄之地」等。這些寫法多與對外族或原始部落的稱謂有關。
1. 我想去外國旅遊,了解不同的文化。
2. 這本書介紹了一些外國的風俗習慣。
組詞:外國人、外國語、外國文化、外國旅遊
近義詞:異國、他國、國外
反義詞:本國、國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