罔惑的意思、罔惑的詳細解釋
罔惑的解釋
(1).不惑。《後漢書·獨行傳贊》:“乘方不忒,臨義罔惑。”
(2).欺枉蠱惑。《舊唐書·崔胤傳》:“日在禁闈,罔惑朕躬。”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四:“專挾邪説,罔惑上聽。”
詞語分解
- 罔的解釋 罔 ǎ 蒙蔽,誣:罔民(陷害人民)。罔己(受人诳騙)。欺罔。 無,沒有:罔極(.沒有定準,變化無常;.無窮,久遠)。置若罔聞。 古同“惘”,失意。 古同“網”,用繩線等結成的捕魚捉鳥器具。 筆畫數:
- 惑的解釋 惑 ò 心疑不定,不明白對還是不對:疑惑。困惑。惶惑。智者不惑。 使迷亂:迷惑。惑亂。惑人耳目。蠱惑人心。 筆畫數:; 部首:心;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從漢語詞典學角度考釋,“罔惑”是一個文言色彩濃厚的複合動詞,其核心語義可解析如下:
一、單字本義溯源
-
罔(wǎng)
- 《說文解字》釋為“網也”,本義為漁獵工具,引申為“蒙蔽”“欺騙”。段玉裁注:“罔,猶蔽也。”
- 在否定語境中通“無”,如《詩經·大雅》“罔極”即“無常、無準則”。
-
惑(huò)
- 《說文》:“惑,亂也。從心或聲。”指心智迷亂、判斷失準。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強調其“疑而不決”的心理狀态。
二、複合詞“罔惑”的語義結構
“罔惑”屬同義連用複合詞(如“追逐”“樹木”),通過語義疊加強化表達:
- 核心義:通過蒙蔽手段使人陷入認知混亂
- 行為性質:主動施加的欺騙性幹擾(罔) + 被動産生的思維錯亂(惑)
- 結果狀态:對象喪失判斷力,陷入迷茫困惑
三、權威辭書釋義與經典用例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釋為:“欺蒙迷惑”,引《後漢書·劉陶傳》:“罔惑百姓,欺詐天地。”
- 此處指統治者用虛假信息愚弄民衆,凸顯其社會危害性。
-
《辭源》(修訂本)
注:“蒙蔽使迷惑”,引《漢書·王嘉傳》注:“罔,誣也……謂誣惑也。”
-
王力《古漢語字典》
指出“罔”通“網(網)”,喻指“編織謊言使人受困”,與“惑”構成使動關系。
四、語義辨析與近義詞對比
詞語 |
側重點 |
行為動機 |
典型語境 |
罔惑 |
欺騙+心智操控 |
主動施加認知扭曲 |
政治欺騙、宗教蠱惑 |
迷惑 |
客觀幹擾緻人困惑 |
可被動或無意識 |
現象複雜難解 |
蠱惑 |
毒害性煽動 |
惡意誘導堕落 |
邪說傳播 |
五、語用特征與消亡原因
- 高頻使用期:先秦至兩漢文獻常見,如《荀子·成相》:“讒人罔極,險陂傾側。”
- 消亡動因:
- 雙音化進程中,“迷惑”“欺騙”等替代詞更符合口語化需求;
- “罔”的否定義(如“置若罔聞”)成為主導用法,使動義項萎縮。
參考文獻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古籍出版社)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 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
(注:古籍類工具書通常無直接網絡鍊接,建議通過權威出版社官網或學術數據庫檢索原文,如中華書局“中華經典古籍庫”)
網絡擴展解釋
“罔惑”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wǎng huò,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一、基本釋義
-
不惑
指内心堅定、不受迷惑,常用于形容人面對道義或抉擇時的清醒态度。
出處:
- 《後漢書·獨行傳贊》:“乘方不忒,臨義罔惑。”
- 此處強調在道義面前保持清醒,不為外物所動。
-
欺枉蠱惑
指用欺騙、迷惑的手段擾亂他人。
出處:
- 《舊唐書·崔胤傳》:“日在禁闱,罔惑朕躬。”
- 宋代司馬光《涑水記聞》也提到“專挾邪說,罔惑上聽”,暗含對奸佞之臣的批判。
二、現代用法解析
- 傳統語境:多用于描述對道義的堅守(如“臨義罔惑”)或對他人的蒙蔽行為(如“罔惑上聽”)。
- 引申含義:現代也可泛指人在思考、決策時的困惑迷惘狀态,但此用法較少見于權威文獻。
三、相關擴展
- 近義詞:蠱惑、迷惑、欺罔
- 反義詞:明辨、清醒、笃定
- 成語關聯:如“魑魅罔兩”(指鬼怪迷惑人)、“誕罔不經”(虛妄不合常理)。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用例或詞語演變,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線上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表謝壁立千仞嬖人帛疊常設發覆幡幟分行布白伏踬高枕勿憂貫通融會鬼名海約山盟宏觀黃踯躅畫神翦除講公事賤子家廷積淖寖益屦及劍及鈞甄開說客觀存在鍊銅麟止虜奪埋滅南北學牛錄額貞扁舟乘興飄決鋪過菩薩心腸侵剝肉骨少年兒童慎于接物史晨碑受禅碑順辰說聽數中思企貪悖鐵工活鐵鷹鐵朱停市馱背馱架绾納猬合誣告無怪顯僚賢望笑靥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