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鵓姑 ”。鹁鸠。 宋 梅堯臣 《送江陰佥判晁太祝》詩:“江田插秧鵓姑雨,絲網得魚雲母鱗。” 宋 陸遊 《東園晚興》詩:“竹雞羣號似知雨,鵓鴣相喚還疑晴。” 宋 薛季宣 《聞鸠》詩:“新婦抱兒未歸去,愧死鵓姑啼滿園。” 清 趙翼 《淝水》詩:“何處遙天聽鶴唳,鵓鴣聲裡曉耕雲。”
“鹁鸪”是漢語中對斑鸠類鳥的别稱,具體解釋如下:
鹁鸪(拼音:bó gū)指斑鸠,屬鴿形目鳥類,羽毛以黑褐色為主。其鳴叫特征與天氣相關,常在天将下雨或雨後初晴時發出“咕咕”聲,因此民間俗稱“水鹁鸪”。
鹁鸪常出現在古典詩詞中,如:
英文中稱為“wood pigeon”,學名屬鴿形目鸠鴿科。需注意,鹁鸪與鹧鸪不同,後者屬雉科,鳴聲似“行不得也哥哥”,多表離愁。
以上信息綜合了古籍釋義、詩詞例證及鳥類習性描述,主要參考權威詞典及文學典籍來源。
《鹁鸪》是指一種植物的名稱,也稱為鸪鹘。它是一種長滿了枝葉的灌木,常常生長在山地或沼澤地帶。
《鹁鸪》這個詞的部首是鳥,筆畫個數是14畫。
《鹁鸪》一詞源于漢字,它的繁體字是「鶪鶗」。
在古代,漢字「鹁鸪」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一般來說,它的形狀與現代漢字相似,隻是一些筆畫的順序和結構可能有所變化。
1. 這片森林裡有很多鹁鸪樹,非常美麗。
2. 我昨天在湖邊看到一隻鹁鸪飛過天空。
組詞:鹁鸪林、鹁鸪栖息、鹁鸪繁衍。
近義詞:鳥、翠鳥、野鳥。
反義詞:獸類、爬行動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