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興兵。《逸周書·酆保》:“七惡:一、以物角兵。” 朱右曾 校釋:“以微物興兵,如 吳 楚 以争桑起釁。”
“角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角兵”指興兵,即發動戰争或軍事行動。該詞出自古籍《逸周書·酆保》:“七惡:一、以物角兵。” 朱右曾對此的校釋提到:“以微物興兵,如吳楚以争桑起釁。”,意指因小事(如争奪桑樹)引發戰争。
在《逸周書》的語境中,“角兵”被列為“七惡”之一,強調因瑣事輕率發動戰争的危害性。例如春秋時期吳國與楚國因争奪桑葉引發沖突,即為此類典型案例。
現代漢語中,“角兵”極少使用,屬于生僻詞,多出現在古文研究或特定文學創作中。其拼音為jiǎo bīng(注音:ㄐㄧㄠˇ ㄅㄧㄥ)。
需要注意的是,該詞在部分網頁中被誤拆解為“角”與“兵”的單獨解釋(如“牛角”“兵器”等),但根據古籍和權威釋義,“角兵”應視為一個整體詞彙,不可拆分理解。
建議在學術或正式場景中使用時,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逸周書》原文以進一步驗證。
《角兵》一詞指的是古代的官員職位之一,常見于中國古代文獻中。這個詞的字面意思指的是帶角的士兵,實際上有兩種不同的解釋。
《角兵》的拆分部首是貝,筆畫數為17。
《角兵》來自于古代中國的将帥軍隊制度。古代将帥在戰争中需要直接指揮、指揮士兵作戰。為了提高作戰效率,他們将其中一種士兵稱為“角兵”,這種士兵在軍隊中的地位相對較高,通常負責發號施令和指揮士兵作戰。隨着時代的變遷,《角兵》這個詞逐漸演變為指代官員職位。
《角兵》的繁體寫法為《角兵》。
《角兵》在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似,沒有明顯的變化。
1. 古代的《紅樓夢》中,賈寶玉被賦予了《角兵》的稱號,他在賈府中擔任着文化和藝術方面的領導者。
2. 唐代的詩人杜甫曾在他的詩中提到《角兵》這個詞,描述了帶角的士兵在戰場上的英勇表現。
組詞:角鬥(jiao dou)、兵器(bing qi)、角色(jiao se)
近義詞:将領(jiang ling)、武人(wu ren)、戰士(zhan shi)
反義詞:文官(wen guan)、平民(ping min)、百姓(bai xing)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