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旱田。與“水田”相對而言。《晉書·食貨志》:“陂多則土薄水淺,潦不下潤。故每有水雨,輒復橫流,延及陸田。” 唐 韓愈 《崔評事墓志銘》:“﹝ 隴西公 ﹞署為觀察巡官,實掌軍田,鑿澮溝,斬茭茅,為陸田千二百頃,水田五百頃,連歲大穰,軍食以饒。”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初,天下職田無月日之限,赴官多以先後為争。水田限四月三十日,陸田以三月十日,因著為令。”
陸田(lù tián)指依靠天然降水灌溉、不依賴人工水利設施的耕地,與“水田”相對。其特點及釋義如下:
陸田指旱地農田,主要分布于山地、丘陵或平原缺水區域,作物生長依賴自然降雨,無法進行人工灌溉。該詞凸顯土地耕作方式與水源條件的關聯性,常見于農學及地理文獻。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詞源構成
農業特征
陸田作物以耐旱品種為主(如小麥、玉米、薯類),産量受氣候影響顯著,傳統農業中需通過輪作休耕保持地力。
(來源:中國農業出版社《農學術語規範》)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谷》載:“凡陸田,候黃墒乃種”,指出旱地播種需依土壤濕度擇時,印證其依賴自然降水的特性。
注:現代語境中,“旱田”為更常用通稱,但“陸田”仍用于學術文獻及曆史研究,二者屬近義詞。
“陸田”是一個農業術語,指旱田,與水田相對,主要依靠自然降水或人工挑水灌溉,而非依賴水利系統。以下是詳細解釋:
陸田指旱作農耕的田地,例如菜圃、茶園、果園等,通常不通過引水渠灌溉,僅靠雨水或人工挑水維持作物生長。這類田地多分布于幹旱或半幹旱地區,土壤保水性較差,適合種植耐旱作物。
“陸田”在極少數情況下也指代人名,如現代版畫家陸田(1916-2000),但此用法與農業術語無關。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農田制度或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晉書》《韓愈文集》等史料。
抱道豹裘倍文參畫參贊大臣草菴差點觸器德庇得也麼荻苗斷碑二虞風燭覆診改都概論隔闆割須棄袍狗屠關覽和鬨後賬花把戲畫叉還我河山互相奸威監制剞闾儽儽林隈男教皮闆兒蒲萄敲削遒緊忍心害理阮郎入頭三敗之辱三壺蜃閣身名俱滅蜀客姝麗朔吹私底下松棟俗鄙跳雞模童趣同聲一辭橐饘王親溫廬五老會鮮枝習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