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ver-grown] 指草木、須發參差不齊或雜亂
(1).茂盛、蓬勃的樣子。《詩·小雅·采菽》:“維柞之枝,其葉蓬蓬。” 毛 傳:“蓬蓬,盛貌。”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五穀果蓏菜茹非中國物産者》:“《廣志》曰:‘荔支,樹高五六丈,如桂樹。緑葉蓬蓬。’” 唐 司空圖 《二十四詩品·纖穠》:“采采流水,蓬蓬遠春。” 郭沫若 《女神·鳳凰涅槃》:“火光熊熊了,香氣蓬蓬了。”
(2).形容須發密而淩亂。 宋 洪邁 《夷堅乙志·虔州城樓》:“風吹其髮蓬蓬然。”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髮蓬蓬如羽葆。” 王統照 《生與死的一行列》:“ 老魏 的又厚而又紫的下唇藏在蓬蓬的短髯裡。”
(3).飽滿、充盈的樣子。 漢 高誘 《<淮南鴻烈解>叙》:“一尺繒,好童童;一升粟,飽蓬蓬。” 清 譚嗣同 《和仙槎<除夕感懷>》序:“今見 饒 君作,不覺蓬蓬在腹。”
(4).風吹動貌。《莊子·秋水》:“今子蓬蓬然起於北海,蓬蓬然入於南海。”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閻王》:“見旋風蓬蓬而來,敬酹奠之。”
(5).猶蒙蒙。模糊不清的樣子。 清 恽敬 《遊廬山記》:“始如雲之障,自遠至也,於是四山皆蓬蓬然。”
(6).象聲詞。《詩·大雅·靈台》:“鼉鼓蓬蓬,矇瞍奏公。” 宋 王安石 《和農具詩·耘鼓》:“蓬蓬戲場聲,壤壤戰時伍。” 清 譚嗣同 《兒纜船》詩:“北風蓬蓬,大浪雷吼。” 王汶石 《新結識的夥伴》:“路旁,遼闊幽深的棉田裡,送出蓬蓬的聲音。”
“蓬蓬”是一個漢語疊詞,具有多種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多用于描繪植物枝葉繁茂或事物繁榮的狀态。例如《詩經·小雅·采菽》中“維柞之枝,其葉蓬蓬”,即形容枝葉茂盛。現代用法如“這座城市呈現蓬蓬勃勃的景象”,表示充滿生機。
指毛發、草木等密而雜亂的狀态。如“老人頭發亂蓬蓬的”“操場旁亂蓬蓬的野草”。古籍中也有類似用法,如宋洪邁《夷堅乙志》描述“風吹其發蓬蓬然”。
可指事物充實飽滿的狀态。例如漢高誘《淮南鴻烈解·叙》中“一升粟,飽蓬蓬”,形容糧食充盈。
用于描寫風吹拂的動态。如“蓬蓬然”形容風起時草木或衣袂飄動的場景。
少數情況下模拟特定聲音,如風吹動或物體蓬松時的聲響。
如需更全面的古籍例證或方言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蓬蓬》是一個漢語詞語,既可作為名詞使用,也可作為形容詞使用。作為名詞時,指的是一種草本植物,葉子呈羽狀,散生或叢生于沙地、山腳等處;作為形容詞時,意為蓬松、蓬勃、茂盛。
《蓬蓬》這個詞的部首是⺲(艹部),拼音為“cao3”。它的總筆畫數為20畫。
《蓬蓬》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在《說文解字》中,它被解釋為一種草木的名字。
在繁體字中,蓬的寫法為“蓬”。
在古代,蓬的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都是用“⺲”作為部首,不同的是在結構上稍有差别。
1. 這片沙地上長滿了蓬蓬,非常茂盛。
2. 他的頭發蓬蓬的,一點也不整齊。
蓬松、蓬勃、蓬亂、蓬草、蓬頭垢面。
茂盛、繁茂、郁郁蔥蔥。
稀疏、蕭條、憔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