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聽從君主的令詞。《管子·形勢》:“銜命者君之尊也,受辭者君之運也。”《公羊傳·莊公十九年》:“聘禮,大夫受命,不受辭。”
(2).亦作“ 受詞 ”。聽取供詞。《後漢書·黨锢傳·李膺》:“ 膺 知其狀,率将吏卒破柱取 朔 ,付 洛陽 獄。受辭畢,即殺之。”《續資治通鑒·宋徽宗宣和元年》:“ 黼 ( 王黼 )怒,令吏從 輔 ( 曹輔 )受詞, 輔 操筆曰:‘區區之心,一無所求,愛君而已。’退,待罪於家。”
“受辭”是一個多義詞語,其含義根據曆史語境和用法有所不同,以下是綜合解釋:
現代常用義:指禮貌地謝絕或推辭他人的請求或邀請,表達對對方的尊重和謙虛。常用于正式場合(如商務會議、宴請等),體現語言中的委婉與禮節。
聽從君主命令
源自《管子·形勢》:“銜命者君之尊也,受辭者君之運也。”指臣子接受君主的指令或言辭,體現君臣關系的權威性。
審案聽取供詞
如《後漢書·黨锢傳》記載:“受辭畢,即殺之。”指官員審理案件時聽取犯人的供述,屬于司法領域的專業術語。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案例,可參考《管子》《後漢書》等文獻來源。
受辭是一個中文詞彙,廣泛使用于日常生活和文學創作中。它的拆分部首是“又”和“辛”,總筆畫數為8。
“受辭”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代,辭指的是辭别、告别的意思,即離别時的辭行詞句。而“受”則表示接受、承受之義。因此,“受辭”可以解釋為接受分别的告辭。在繁體字中,受辭的寫法保持一緻。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受辭在古代的寫法為“受辭”,其中的“辭”字與現代的“辭”字有所差異。這種變化是曆史演變的結果,沿用至今。
以下是一些使用“受辭”一詞的例句:
1. 在離别之際,我們互相道出了深情的受辭。
2. 他的受辭中透露出一絲内疚和不舍。
3. 母親面帶微笑,送來了一份溫馨的受辭。
與“受辭”相關的一些組詞有:
1. 接受:表示接納、領受。
2. 忍受:表示忍耐、承受。
3. 道别:表示告别、分離。
與“受辭”近義的詞語有:
1. 送别:表示送行、離别。
2. 辭行:表示告别、分别。
與“受辭”反義的詞語有:
1. 迎接:表示歡迎、接待。
2. 接受:表示接納、領受。
通過以上介紹,我們對于“受辭”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