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定;安定。 清 曾國藩 《複吳南屏書》:“轄境敉平,雨澤霑足,歲事可望豐稔。”《清史稿·兵志八》:“今 藏 事敉平,仍抽撥營兵,移防江卡。” 李一 《荊宜施鶴光複記》:“及南北統一,大局敉平,所有民事財政各有專司。”
“敉平”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ǐ píng,其核心含義為平定、安定,并帶有安撫的引申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通過行動使局勢恢複穩定,消除動亂或沖突,達到“平定”狀态。例如:“轄境敉平,雨澤霑足”(《清史稿》),描述地區恢複安定。
引申含義
在部分語境中,可理解為“安撫”,強調通過治理手段實現社會和諧,如“敉功”指安定天下的功業。
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政治語境,描述國家治理、社會秩序恢複等場景,如“敉平叛亂”“局勢敉平”。需注意其古雅色彩,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清史稿》《曾國藩文集》等曆史資料。
敉平是一個漢字詞語,有着特定的意義。下面将分别介紹敉平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以及繁體字形、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敉平的拆分部首是攵(shū)以及平(píng)。
敉平的總筆畫數為12畫。
敉平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漢語,它最早用于描述社會和風平浪靜的狀态。
繁體字“敉”與簡體字相同,沒有特别的變化。
在古代,敉平的寫法也有所不同。古時候,寫敉平的方法是橫向寫入,而不像現代漢字一樣縱向書寫。
1. 社會和諧、人民安居樂業才能實現敉平。
2. 通過努力實現敉平,我們可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敉平在組詞中也有所應用:
1. 敉平安康:指社會安定、人民生活安逸。
2. 敉平相待:指相互平等和睦相處。
敉平的近義詞包括和平、安定。
敉平的反義詞包括動蕩、不安。
總結:敉平是一個擁有特定意義的漢字詞語,源自古代漢語,用于描述和平、安定的狀态。它的拆分部首是攵以及平。敉平的繁體字形與簡體字相同。在古代,敉平是橫向書寫的。例句和組詞展示了敉平的用法。敉平的近義詞有和平、安定,反義詞有動蕩、不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