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物的瓦器。古人亦鼓之以節歌樂。《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 趙王 竊聞 秦王 善為 秦 聲,請奏盆缻 秦王 ,以相娛樂。”
“盆缻”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具體解釋如下:
盆(pén):
指口大底淺的盛物器皿,主要用于分裝或洗滌物品。其結構特點是最大直徑在口部,深度較淺。
缻(fǒu):
同“缶”,指陶制的瓦器,既可用作容器,也可作為打擊樂器。
《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中記載:
“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奏盆缻秦王,以相娛樂。”
此處“盆缻”既是樂器,也是外交場合的文化象征。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背景或文獻細節,可參考《史記》原文或考古研究中的陶器分類。
盆缻,古代文字,原指一種用來儲存谷物、食品的容器。
盆缻的部首分别為皿(pén)和缶(fǒu),其中“皿”部在上方,代表容器;“缶”部在下方,代表器物。
盆缻的筆畫共計14畫。
盆缻是一種古代漢字,其形态逐漸演變為現代的“盆俜”字。
在繁體字中,盆缻的寫法保留為“盆缻”。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盆缻的古代字形是從左向右書寫,字形線條更加繁瑣,筆劃相對較多。
1. 傳統的農居中常常放置着盛裝谷物的盆缻。
2. 那個年代的儲存糧食主要依靠盆缻這樣的容器。
盆缻的組詞:盆具(pén jù)、缻琴(fǒu qín)。
近義詞:盆器(pén qì)、容器(róng qì)。
反義詞:空器(kōng qì)、無容器(wú róng q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