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荒年時,米價上漲,國家将常平倉糧米減價出售。《清會典·戶部七·尚書侍郎職掌七》:“凡荒政十有二……五曰減糶。”
減粜(jiǎn tiào)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減”和“粜”二字構成,其核心含義指減少糧食的出售,特指官府或糧商在災荒時期為平抑糧價、赈濟災民而主動降低糧食售價或限量銷售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析:
意為削減、減少,強調數量的降低或力度的減弱(《說文解字》:“減,損也”)。
與“籴”(買入糧食)相對,指賣出糧食(《說文解字》:“粜,出谷也”)。
二字組合後,“減粜”即減少售糧量或降低售糧價格,多見于古代赈災政策中。
“減粜”是中國古代荒政的重要措施,常見于官方文獻:
例如清代《荒政輯要》載:“遇歉歲,督撫檄州縣減粜,以平市價。”
“減粜:官府或商人為平抑糧價而減價出售糧食。”
“減少糧食出售量或降價售糧,為古代赈災手段之一。”
“清代常平倉制度中,災年以低于市價之‘減粜’調劑民食。”
現代漢語中,“減粜”一詞已罕用,但其概念仍存在于糧食調控政策中(如國家儲備糧投放)。相關研究可參考:
參考資料:
(注:因古籍原文無網絡鍊接,文獻來源标注紙質出版物;現代研究可通過知網、國家圖書館數據庫檢索原文。)
“減粜”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政府在災荒時期調控糧價、穩定民生的措施。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荒年米價上漲時,國家通過常平倉等官方糧倉将儲備糧減價出售,以緩解糧價高漲對百姓的影響。這一政策常見于清代,屬于“荒政十二項”中的第五項措施(《清會典·戶部》記載)。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荒政體系或具體案例,可參考《清會典》等史料。
白蒙保媪抱殘守阙寶阙鄙愚博望槎枨臬承天之祐稱兄道弟赤膽忠心船長淳精村氓大過彈棋丹曦點水不漏彫锼厄井迩英鵝溪白豐羨風緒苟安一隅官茶骨榦橫單壺關老灰僇徽命回紋詩降典谏書嬌笑嘉重幾般節節排排祭脂橘林苦鬥老挑量入計出流循利心論義蠻雲蜑雨莫敢誰何乾糧豈但鳅鳣起興認着手帕姊妹述奏踏牀談禅玩辭瓦埴問寒問暖邪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