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帝王臨終時的遺命。《書·顧命》:“皇後憑玉幾,道揚末命,命汝嗣訓。”《三國志·魏志·齊王芳傳》:“大将軍、太尉奉受末命,夾輔朕躬。”《宋書·謝晦傳》:“及先帝不豫,導揚末命,臣與故司徒臣 羨之 ……等,并升禦牀,跪受遺詔。” 宋 曾鞏 《韓琦制》:“及受末命,戡濟艱難。” 清 尤侗 《嘒鸾火》詩:“先皇末命猶在耳,嘒鸞一火何匆匆。”
(2).泛指臨終時的遺教。 清 黃宗羲 《贈刑部侍郎振華鄭公神道碑》:“於是血書末命,穴牆藏之,舉火自6*焚。” 章炳麟 《瑞安孫先生傷辭》:“嗚呼!不浹辰乎先生遂捐館舍焉,知向日所以詔 炳麟 者,今遂為末命也。”
(3).猶言厄運。 南朝 梁 江淹 《傷愛子賦》:“就深悼而誰弭,歸末命兮何陳?”
(4).晚年的命運。 明 陳與郊 《義犬》第五折:“笑慵奴本性迷,歎山翁末命低。”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末命漢語 快速查詢。
"末命"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厚重感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和文獻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源構成 "末"在《說文解字》中釋為"木上曰末",本指樹梢部位,後引申為終了、最後階段。《漢語大詞典》指出其可表"非根本的、次要的"含義。"命"在甲骨文中象人跪聽令狀,《古代漢語詞典》解釋其本義為"命令",後衍生出"天命""生命"等多重含義。
二、文獻釋義
帝王臨終遺诏:典出《尚書·顧命》"嗣守文武大訓,無敢昏逾",記錄周成王臨終托付輔臣之事。此語境下特指君主最後的政治囑托,《十三經注疏》釋為"臨終之命曰末命"。
終極使命:蘇轼《司馬溫公神道碑》有"受任于先帝,納忠于末命"句,此處強調人生最終階段的職責擔當,帶有哲學層面的完成意義。
非根本性指令:清代考據學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提出"末命猶言細目",指具體事務層面的補充規定,與"大政"形成對照。
該詞現代多用于學術研究及曆史文獻解讀領域,在日常語境中已鮮見使用。其語義演變反映了漢語詞彙從具體到抽象、從政令文書到哲學概念的發展軌迹。
“末命”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ò mìng,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帝王臨終遺命
指帝王在生命最後時刻留下的遺诏或訓示。例如《尚書·顧命》記載:“皇後憑玉幾,道揚末命,命汝嗣訓。”。這一用法在《三國志》《宋書》等史書中均有體現,如“大将軍、太尉奉受末命,夾輔朕躬”(《三國志·魏志·齊王芳傳》)。
泛指臨終遺教
延伸為普通人臨終時的囑托或遺願。例如清代黃宗羲記載的“血書末命,穴牆藏之,舉火自焚”,章炳麟在悼念孫先生時也提到“今遂為末命也”。
“末命”的核心意義圍繞“生命終結時的指令或命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可參考《尚書》《三國志》等典籍,或查閱漢典、辭海等工具書。
阿阜白豕包紮拔寨并駕齊驅駁樂成何體面陳平床罩代數運算單醪得出電子偵察二明防震封冊鳳笛弓衣皓齒蛾眉忽拉拉活人湖畔簡怠浄鞭荊室金明救患狷厲絕世超倫賴皮狗老己連牆接棟拎包镂空門旂門市部缪缺逆常牌寳排外攀藤附葛皮靷掐骰慶生請水耆英屈摺戎節省甲贳貣嵩巒宋清貪人饕餮之徒彤幢馱運衛生衣無休無了笑意暇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