禀饩的意思、禀饩的詳細解釋
禀饩的解釋
亦作“禀餼”。指祿米。《北齊書·文宣帝紀》:“﹝帝﹞立 阿那瓌 子 菴羅辰 為主,置之 馬邑川 ,給其禀餼繒帛。”《新唐書·沉既濟傳》:“故官若同正、試、攝九品以上者,視品給給俸,至稟餼、幹力、什器、館宇悉有差。”
詞語分解
- 禀的解釋 禀 ǐ 承受,生成的:禀性。禀賦。 指下對上報告:禀報。禀複。回禀。 筆畫數:; 部首:示; 筆順編號:
- 饩的解釋 饩 (餼) ì 古代祭祀或饋贈用的活牲畜。 贈送人的糧食或飼料。 贈送食物。 筆畫數:; 部首:饣;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禀饩”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1.基本詞義
“禀饩”讀作bǐng xì,意為祿米,即古代官員或特定群體作為俸祿發放的糧食或其他物資。在部分文獻中亦寫作“禀餼”。
2.構成解析
- 禀:本義為“承受、生成”,後引申為“官方供給的物資”(如“禀米”)。
- 饩:原指祭祀用的活牲畜或饋贈的糧食,後泛指官方發放的糧食類俸祿。
3.文獻用例
- 《北齊書·文宣帝紀》記載:“給其禀饩缯帛”,指朝廷為安置部落首領,提供糧食和絲織品作為供給。
- 《新唐書·沉既濟傳》提到官員俸祿包含“禀饩、幹力、什器”等,說明其涵蓋範圍可能包括糧食、勞役、器物等。
4.擴展說明
“禀饩”多用于描述古代官僚體系或特殊群體(如歸附的少數民族首領)的物資供給制度,體現了古代以實物為主的俸祿形式。其具體内容可能因時代和對象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核心始終與官方分配的生存資源相關。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不同朝代的俸祿制度,可參考《北齊書》《新唐書》等史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禀饩(bǐng fù)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具有多個含義。根據《辭海》的解釋,禀饩是指向上級請示彙報事情的食品。下面是對禀饩這個詞的詳細介紹。
拆分部首和筆畫:禀字的部首是示部,饩字的部首是食部。禀字的總筆畫數為9,饩字的總筆畫數為19。
來源:禀饩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地官》中,用來指向上級獻食物以示忠誠和報告工作進展。它在古代官府中廣泛使用。
繁體:禀饩的繁體寫法和簡體一樣,都是「禀饩」。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發展過程中,禀字的形态有所變化,但大體上與現代形态相似。饩字則基本保持不變。
例句:請上級禀饩了我們的工作進展和需求。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但在古代文獻或某些特定場合中仍有出現。
組詞:禀饩可以組成一些相關詞語,比如禀報、禀告、禀明等,這些詞都涉及向上級反饋和報告事情的含義。
近義詞:禀饩的近義詞可以是進獻、貢獻等,它們也意味着向上級獻上食品或報告進展。
反義詞:禀饩的反義詞可以是隱瞞、回避等,這些詞表示不向上級請示或不向上級報告事情。
希望以上對禀饩這個詞的解釋滿足您的要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