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複語”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結合古籍和權威資料解釋如下:
重複的字句
指在文字表達中重複出現的詞語或句子。例如唐·韓愈在《唐故虞部員外郎張府君墓志銘》中提到書信末尾有複語“千萬永訣”八字。清代俞正燮在《癸巳類稿》中以《詩經》為例,如“采采卷耳”中的“采采”即屬于複語,通過重複加強表達效果。
對偶的辭句
指修辭中對仗工整的語句。唐代劉知幾在《史通·覈才》中提到溫子昇擅長“複語”(對偶),盧思道偏好華麗辭藻,說明複語在古代文學批評中與修辭手法相關。
複沓之語(喻指低劣詩文)
指結構重複、缺乏新意的文字,帶有貶義。宋代嶽珂在《桯史》中批評某些詩文為“酲夢複語”,認為其内容空洞、質量低劣。
“複語”既可指中性的重複表達或修辭手法,也可在特定語境下帶有貶義。其含義需結合具體文本和時代背景分析。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史通》《癸巳類稿》等古籍。
複語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重複或重述某種語言表達。根據上下文的不同,複語可以表示一種修辭手法,也可以表示某種語言現象或語音規律。
複語的拆分部首是“口”,而它的總筆畫數是6畫。
複語最早出現在古代漢語中,它的形态源自于古代人們對語言複述或重複的需求。在古代文獻和經典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使用複語的例子。
複語的繁體字為「複語」。
在古代,複語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在略有不同。由于語言和文字的演變,古代的寫法可能有所差異,但整體來說,複語的古代寫法也能表達重述的意思。
1. 她的話是複語,聽起來像是在反複強調同一件事情。
2. 在這段演講中,他不斷使用了複語來增強表達的效果。
組詞:複述、重詞、重複。
近義詞:反反複複、念念不忘、屢試不爽。
反義詞:獨白、一詞一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