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石散的意思、五石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石散的解釋

即寒食散。又稱五石更生散或單稱散。配劑中有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鐘乳石、硫黃等五石,故名。相傳其方始于 漢 代,盛行于 魏 晉 。 魏 晉 名士 何晏 裴秀 等都服散,竟成一時風氣。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 何平叔 雲: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 宋 馬永卿 《懶真子》卷五:“ 後漢 以來,方書中有五石散,又謂之寒食散。” 魯迅 《而已集·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五石散’是一種毒藥……大概是五樣藥:石鐘乳、石硫黃、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亦省稱“ 五石 ”。《隋書·循吏傳·梁彥光》:“父遇篤疾,醫雲餌五石可愈。時求紫石英不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石散是中國古代一種以五種礦石為主要成分的複合藥物,亦稱“寒食散”。其名稱源自配方中的五種礦物原料,據《金匮要略》及《諸病源候論》記載,主要包含丹砂(朱砂)、雄黃、白礬、曾青、慈石(磁石)。該藥物最早見于漢代醫書,至魏晉時期被士族階層廣泛服用,成為當時社會文化現象之一。

從藥理學角度,五石散具有溫陽散寒的功效,原用于治療傷寒虛症。服用後需配合“寒食”“冷浴”等法發散藥性,故又稱“寒食散”。其藥性燥烈,服用者常出現皮膚發熱、敏感刺痛等反應,需以行走發汗緩解,稱為“行散”。魏晉名士皇甫谧在《針灸甲乙經》中詳述其副作用,指出誤服可緻“舌縮入喉,癰瘡陷背”等嚴重症狀。

該藥物因含砷、汞等有毒礦物,長期服用會導緻慢性中毒。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明确警示:“五石散服之者多斃”,并指出其配方在後世醫家中已逐漸被摒棄。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其主要成分雄黃(硫化砷)和丹砂(硫化汞)具有神經毒性,過量攝入可緻髒器損傷。

從社會文化層面,《世說新語》記載了魏晉名士服用五石散後“輕裘緩帶”“扪虱而談”的行為特征,這種藥物反應被附會為名士風度的表現,實則屬于重金屬中毒引發的神經興奮症狀。該現象在葛洪《抱樸子》中亦有批判性記載,反映了古代醫藥文化發展的特殊階段。

網絡擴展解釋

五石散是中國古代一種著名的中藥散劑,具有複雜的曆史背景和文化影響。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成分

五石散又稱寒食散或五石更生散,主要成分為五種礦物藥。根據多個文獻記載,其核心成分包括:

二、曆史與流行

  1.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東漢張仲景的方劑“侯氏黑散”和“紫石寒食散”,後經合并調整形成五石散。
  2. 盛行時期:魏晉時期風靡,名士如何晏、裴秀等均服食,成為社會潮流。
  3. 文化影響: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中提及,服散後“神明開朗”,反映了當時士人追求精神超脫的風尚。

三、服用方法與反應

四、功效與争議

五、相關典故

《世說新語》記載何晏稱其“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側面反映魏晉名士借藥效追求精神放達的狀态。

(完整信息可參考滬江詞典、中醫中藥網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保稅炳麟碧沈財器拆短塵表侈麗恥心馳譽辭嚴意正粗才疊嶂惡向膽邊生發悶稿籤門上革佃搆架官俳祼器貴妃榻軌憲寒鸱黑煞诃诮胡浪簡第奸媚紀善酒價寄韻抉目冷蔑莅臨齡夢柳桮流水闆隆慶鹵獲螺山石綠林大盜彌侈千裡共婵娟前男七寶台清雄親疏媃兒山坳山宗宿賦探曆天苑投赴馱騾圖瓦盧灣然磑牛唯心微型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