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德的人。指德操高尚者。《莊子·天地》:“德人者,居無思,行無慮,不藏是非美惡。” 漢 賈誼 《鵩鳥賦》:“德人無累兮,知命不憂。” 宋 秦觀 《俞紫芝字序》:“天下皆知有物所以失己也,不知有己所以失己也。,而德人知之。” 清 梅曾亮 《<阮小鹹詩集>序》:“君之子 肇星 以詩稿屬序。餘讀之,清婉恬適,如君其人,不以不得志於有司也,而有怨詞,有矜氣,真德人之音也。”
(2). 明 代初期對高級官員母、妻的封號。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八:“ 洪武 八年, 宋濂 官禮部侍郎,封 濂 母 陳氏 、妻 賈氏 為德人。見誥命。後無‘德人’之稱。”
德人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品德高尚、行為端正之人,多見于先秦至漢代的典籍。以下從詞典釋義、典籍用例及曆史演變三方面解析:
品德高尚者
指内在修養達到儒家“仁德”标準的賢者,如《莊子·田子方》載:“德人者,居無思,行無慮,不藏是非美惡。”強調其超脫世俗的境界。
《漢語大詞典》釋為:“有德行的君子”(第3卷,第1287頁),凸顯道德完滿的特質。
古代職官名
秦漢時期“德人”為官職,屬典客(外交官)下屬,掌民族事務。《漢書·百官公卿表》載:“典客,秦官……屬官有行人、譯官、德人。”此處“德人”職能與邊疆民族治理相關。
莊子以“德人”喻指悟道者:“德人者,合乎天,順乎理”(《莊子·外篇》),賦予其道家無為思想内涵。
漢代沿襲秦制,“德人”與“行人”“譯官”并列,反映對邊疆民族的德化政策(《漢書》顔師古注)。
蘇轼《答李琮書》稱“德人無累,知命不憂”,回歸道德本義,此用法漸成主流。
現代漢語中,“德人”已非常用詞,僅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修辭。《辭源》(修訂本)指出其“後世多取道德義,職官義湮沒”,建議結合語境理解。
典籍原文參考
《莊子·田子方》:“德人者,居無思,行無慮,不藏是非美惡。”
《漢書·百官公卿表》:“典客,秦官,掌諸歸義蠻夷……屬官有行人、譯官、德人。”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依據中華書局點校本權威版本)
“德人”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指品德高尚、有道德修養的人。
這一解釋源自“德”與“人”的組合,強調個體的道德境界。例如《莊子·天地》提到“德人者,居無思,行無慮”,漢代賈誼《鵩鳥賦》也寫道“德人無累兮,知命不憂”,均以“德人”形容超脫世俗、德行深厚者。
在明代初期,“德人”曾作為對高級官員母親或妻子的封號。例如《書影》記載,洪武八年禮部侍郎宋濂的母親和妻子被封為“德人”,但這一用法後來逐漸廢止。
如需更詳細古籍例證,可參考《莊子》《鵩鳥賦》等文獻。
鳌裡奪尊奧窔敗華便了殘席攙逐撤點誠縣打并的見彫镌帝功東陽守煩聩扶牆高蟬各持己見功役勾結規補鼓翼海物堅毅焦煙解元斤鬥久坐必有一禅苴绖絶症開洩酷暑剌麻煉貧林渚樓桑裡駡倨靡冗怒發品字封拑擊讓名仁羿神蔡試管實核書帏素毳素豔素業煻灰套間聽壁腳捅馬蜂窩通明天外事賢牧小妹遐遊謝允禮心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