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joss sticks and candles burning at a temple]∶用于祭祀祖先神佛的香和燭火
香火甚盛
(2) [burning joss stick]∶燃點的香
用香火點爆竹
(1).香燭;香和燈火。《晉書·藝術傳·單道開》:“ 陳郡 袁宏 為 南海 太守,與弟 穎叔 及沙門 支法防 共登 羅浮山 ,至石室口,見 道開 形骸如生,香火瓦器猶存。” 五代 齊己 《懷天台華頂僧》詩:“曾從 國清寺 ,上看明月潮。好鳥親香火,狂泉噴泬寥。” 清 龔自珍 《鵲橋仙》詞:“吟詩也要,從軍也要,何處宗風香火?”
(2).引申指供奉神佛之事。 唐 白居易 《五月齋戒先以長句呈謝》:“散齋香火今朝散,開素盤筵後日開。” 元 胡用和 《粉蝶兒·題金陵景》套曲:“三山香火年年盛,十廟英靈世世昌。” 清 侯方域 《任源邃傳》:“少時有羣兒戲為泥龕于田間,設神像,謬以靈應相與煽惑,為香火鬨裡閈間。” 峻青 《秋色賦·在幹旱的日子裡》:“這廟裡,終年香火不斷,天旱了,人們去求它普降甘霖;天澇了,人們又去求它收起雲霧。”
(3).借指供奉神佛之所。《儒林外史》第二回:“這庵是十方的香火,隻得一個和尚住。”
(4).指子孫祭祀祖先之事。借指後嗣。《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員外何不取房娘子,生得一男半女,也不絶了香火。” 元 馬緻遠 《嶽陽樓》第二折:“但得一男半女,也絶不了 郭氏 門中香火。” 明 李贽 《複士龍悲二母吟書》:“見今娶妻生子,改姓 李 ,以奉 翰峰先生 香火矣。” 茅盾 《霜葉紅似二月花》九:“你是兼祧了兩房的, 錢 家的香火,就隻在你一人身上呢!”
(5).謂燃點香。《南史·隱逸傳下·陶弘景》:“百日内夜常燃燈,旦常香火。”
(6).燃着的香。 唐 白居易 《戲禮經老僧》詩:“香火一爐燈一盞,白頭夜禮佛名經。”《歸潛志》卷八引 元 張翥 詩:“矮窗小戶寒不到,一鑪香火四圍書。”
(7).指主持香火的人。《金石萃編·北周顔那米等造像記》:“香火 龐敬 ,一心供養。” 宋 周密 《武林舊事·湖山勝概》:“ 浄安院 ,内侍 董宋臣 香火。”
(8).指廟祝,廟宇中照料香火及打雜的人。《水浒後傳》第十七回:“ 穆春 走進前殿,轉到廚房,見一香火在那裡盪酒。”《黃繡球》第十四回:“這庵門暫叫香火看着,房門窗門一齊關鎖好了,再把要緊的箱子也帶到我家去,先安頓了娘娘為是。” 張天翼 《譚九先生的工作》:“聽說這裡從前有個香火老頭吊死過,如今就連先生們的臉上都有點陰森森的。”
(9).指誓約結盟時燃點香火。亦用以指結盟之交。《北史·齊紀上·高祖神武帝》:“ 兆 ( 尒朱兆 )曰:‘香火重誓,何所慮邪?’ 紹宗 ( 慕容紹宗 )曰:‘親兄弟尚難信,何論香火!’”
(10).謂信奉佛法,共結香火之緣。 前蜀 貫休 《蜀王登福感寺塔詩》之一:“天資忠孝佐金輪,香火空王有宿因。” 宋 王安石 《示耿天骘》詩:“弦歌無舊習,香火有新緣。” 宋 蘇轼 《龜山辯才師》詩:“何當來世結香火,永與名山躬井磑。”參見“ 香火因緣 ”。
香火在漢語中是多義詞項,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分析:
祭祀用品與儀式
指焚香燃燭的祭祀行為,常見于祖先祭拜或宗教場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香火”為“祭祀時燃點的香和燈火”,例如《紅樓夢》第五十三回“開宗祠,着人打掃,收拾香火供器”。在佛教文化中,香火象征信徒的虔誠供奉,如《法華經》提及“香火因緣”為信衆與佛法的連結紐帶。
宗教場所的延續
引申為寺廟或道觀的宗教活動傳承。唐代《續高僧傳》記載“寺塔香火,賴以不墜”,此處指寺院中持續的宗教儀式與信衆供養。道教典籍《雲笈七籤》亦用“香火”代指宮觀的法事活動。
宗法制度中的子嗣繼承
在傳統宗族觀念中,“香火”比喻家族血脈的延續。《漢語大詞典》釋義為“指祭祀祖先者,常喻指後嗣”,如《京本通俗小說》中“若無子嗣,恐絕了香火”。此用法強調男性後代對祭祀職責的承擔。
文學意象與象征
作為文化符號,“香火”可指代綿延不斷的傳統或精神。宋代陸遊詩雲“百年香火承先志”,以香火暗喻家國文化的傳承。
“香火”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四類解釋:
指用于供奉神佛或祖先時燃燒的香和燭火,是宗教儀式中的重要元素。例如:“鹿港天後宮香火旺盛,信衆絡繹不絕”。該詞最早見于《晉書》,描述佛門祭祀場景:“香火瓦器猶存”。
比喻宗教信仰的繁榮或寺廟的興盛。例如:“廟宇香火鼎盛”表示信徒衆多、信仰活動頻繁。這一含義也延伸至形容事物興旺,如“家族香火不斷”。
代指家族血脈或文化傳承。例如:“保易家香火”強調延續子嗣的重要性。現代語境中,“香火”可引申為家族、技藝或精神的繼承者,如“香火網以家族文化傳承為核心”。
指寺院内負責管理香燭、燈火等雜務的人。例如:“香火道人”即寺廟中專職此務者。
“香火”既指具體的祭祀用品,也承載着宗教繁榮、家族延續等抽象意義。其文化内涵與中國傳統信仰和宗族觀念緊密相關。如需更詳細例句或曆史演變,可參考、等來源。
膀子暴徵悲愁本土鄙瑣不倦擦西禅講绌陟辭竈鞑虜丹書鐵契丹澤盜鐘典視東菑餓馑個人主義公教公氣函谷華茂回決講射驕敵叫化角手嫁赀進行曲舊調重彈客幫亮藍頂子廬觀憫默民智陌路相逢女陰篇什飄淋貧薄品族乾顫千裡之行,始于足下七寶莊嚴青崦清一七人七絲琴勸酬如坐針氊霜風誰分宋版俗不可耐歲賂惕號突尼斯縣賞笑顔械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