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培塿的意思、培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培塿的解釋

本作“部婁”。小土丘。《左傳·襄公二十四年》:“部婁無松柏。” 杜預 注:“部婁,小阜。” 漢 應劭 《風俗通·山澤·培》《左傳》作“培塿”。《晉書·劉元海載記》:“當為崇岡峻阜,何能為培塿乎。”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三:“眺望三峯,壁立與天接,衆山皆成培婁。”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培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古籍及文學作品中較為常見。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培塿”本作“部婁”,指小土丘或低矮的小山。該詞常用于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或低矮的地形。

二、詞源與古籍引用

  1.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中提到“部婁無松柏”,杜預注:“部婁,小阜(小土山)。”
  2. 《晉書·劉元海載記》中記載:“當為崇岡峻阜,何能為培塿乎?”意為高大的山岡怎會淪為小土丘?
  3. 清代劉獻廷《廣陽雜記》中也有“衆山皆成培婁”的描述。

三、文學引用

唐代詩人元稹在詩句“顧我小才同培塿”中,以“培塿”自謙才華淺薄,與“崇山峻嶺”形成對比。

四、讀音與結構

五、常見誤用辨析

需注意與成語“培塿”(培養人才)區分。的解釋可能混淆了其他詞語,目前主流文獻及權威工具書中,“培塿”均指小土丘。

“培塿”主要用于形容低矮的山丘或比喻微小事物,讀音以péi lǒu 為主,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印證具體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二

培塿:從字面意思到來源

培塿(péi tóng)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培”部分由土(⼟)和咅(丕)兩個部首構成,表示了培育、修養的意思;而“塿”部分由土(⼟)和龍(⾲)兩個部首構成,表示土質的小山丘。

拆分部首和筆畫

培塿的構造可以拆分為“⼟(3畫)”、“丕(4畫)”、“龍(16畫)”,總體來說,培塿共有23畫。

來源與繁體字

培塿的使用最早可追溯到《爾雅·釋诂》一書,這是一部解釋古代漢字意義的文獻。而繁體字形為「培塿」,與簡體字的「培塿」相比,隻是在「丕」部首的上方加上了「寸」部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培塿的寫法略有不同。通常以豆字部為寫字形,上面寫“⼟”,下面寫“㫄”,表示培育和小山丘的意思。

例句

以下是一些描述培塿的例句:

  1. 他通過讀書來培塿自己的才華。
  2. 沿着小徑,我們來到一座綠意盎然的小培塿。
  3. 這座培塿曆經了數百年的風雨洗禮,依然屹立不倒。

組詞

與培塿相關的組詞有:

  1. 培育(péi yù):指培養、孵化、造成。
  2. 培訓(péi xùn):指為了提高技能而進行的教育和指導。
  3. 培養(péi yǎng):指通過教育和訓練使人或事物逐漸成長和發展。

近義詞和反義詞

與培塿意義相近的詞語有:

  1. 山丘(shān qiū):指土質較高的丘陵地帶。
  2. 小山(xiǎo shān):指相對較低且較小的山。

而與培塿意義相反的詞語有:

  1. 平原(píng yuán):指平坦的土地或地帶。
  2. 沼澤(zhǎo zé):指濕地或積水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