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物的意思、處物的詳細解釋
處物的解釋
(1).審識事物。《國語·魯語上》:“夫仁者講功,而智者處物。”
(2).對待人和事物。《莊子·知北遊》:“聖人處物不傷物,不傷物者,物亦不能傷也。”《北齊書·司馬子如傳》:“ 子如 性滑稽,不治檢裁……素無鯁正,不能平心處物。”
詞語分解
- 處的解釋 處 (處) ǔ 居住:穴居野處。 存在,置身:設身處地。處心積慮。處世。 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融洽相處。 決定,決斷:處理。 對犯錯誤或有罪的人給予相當的懲戒:處罰。處決。 止,隱退:處暑。 處
- 物的解釋 物 ù 人以外的具體的東西:事物。生物。物體。貨物。禮物。文物。物價。物質。地大物博。物極必反。 内容,實質:言之有物。 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對的環境:物議(群衆的批評)。待人接物。物望所歸(衆望
網絡擴展解釋
“處物”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hǔ wù,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詞義解析
-
審識事物
指通過理性分析來認識事物的本質或規律。例如《國語·魯語上》提到“智者處物”,強調智慧體現在對事物的深刻理解。
-
對待人和事物
側重于處理人際或與外界的關系,要求以平和、公正的态度應對。《莊子·知北遊》中“聖人處物不傷物”即體現這種境界,意為高明的人與萬物相處而不造成傷害。
二、古籍出處與用法
- 《國語·魯語上》:“夫仁者講功,而智者處物。”
此句對比“仁者”與“智者”,強調智者擅長辨識事物本質。
- 《莊子·知北遊》:“聖人處物不傷物。”
道家思想中提倡順應自然、和諧共處的态度。
- 《北齊書·司馬子如傳》:“素無鲠正,不能平心處物。”
批評司馬子如性格偏頗,無法公正待人接物。
三、現代延伸與哲學内涵
“處物”在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處世之道,強調:
- 理性認知與感性應對的結合;
- 在複雜環境中保持平衡,既不被外物所傷,也不傷害他人;
- 與道家“無為而治”、儒家“中庸”等思想有一定關聯。
四、示例與用法
- 文學創作:
明代浦源詩句“影落畫屏何處物”,借“處物”表達對物象的審視與寄托。
- 日常語境:
如“善處物者能化沖突為和諧”,強調處理矛盾的能力。
如需更深入的古籍原文或現代研究,可參考《國語》《莊子》及相關哲學類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處物》這個詞是指處理事物或處理事務的意思。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夂”,右邊的部首是“物”。這個詞共有7個筆畫,非常簡單易寫。《處物》這個詞源于古代漢字,是漢字的基本詞彙之一。
在繁體中,這個詞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處物”。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它的一種常見形式是“處物”。
以下是幾個關于《處物》的例句:
1. 我們應該學會如何正确地處物。
2. 他在工作中非常擅長處物。
一些與《處物》相關的組詞包括:“處事”、“處世”、“處理”等。這些詞語都有着類似的意思,都與處理事物或處理事務有關。
相對應的近義詞有:“處理”、“應付”、“解決”等。反義詞則可能是“不處理”、“懶散”、“忽略”等詞語。
希望這些信息能幫助到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