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戰争中殺死敵人割其左耳以數計功。《左傳·宣公十二年》:“吾聞緻師者,右入壘,折馘、執俘而還。” 杜預 注:“折馘,斷耳。” 明 王鏊 《震澤長語·官制》:“必折馘執俘,然後賜勳。”
折馘(zhé guó)是古代漢語中的軍事術語,指戰争中割取敵方陣亡者的左耳以計數戰功的行為。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本義為“斷取”,此處引申為“割取”或“截取”,強調動作的完成性。
來源:《說文解字》釋“折”為“斷也”。
特指戰争中割下的敵人左耳。《詩經·魯頌·泮水》鄭玄箋:“馘,所格者之左耳。”古人以此作為統計殺敵數量的憑證。
來源:《周禮·夏官·大司馬》載“獲者取左耳”,漢典網釋義(www.zdic.net)。
折馘的核心含義是“割耳計功”,屬先秦軍禮制度的重要環節:
來源:清代孫希旦《禮記集解》引鄭玄注,中華書局版。
該詞多見于先秦文獻,反映冷兵器時代的戰争規則:
“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 杜預注:“馘,截耳也。”
“執訊連連,攸馘安安。” 描述周人戰争中捕獲俘虜與割取敵耳的場景。
來源: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影印本。
折馘(shé guó)是古代軍事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戰争中殺死敵人後,割下其左耳以統計戰功的行為。其中“折”意為“斷”,“馘”本義為“耳朵”,合指割耳計功。
二、文獻溯源
三、曆史背景 該行為源于先秦時期的軍功統計制度,通過割取敵方左耳(而非首級)的方式,既能避免攜帶屍體不便,又可直觀量化戰果,是古代軍事獎懲體系的重要環節。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具體典籍中的用法,可查看《左傳》原文或相關曆史制度研究文獻。
阿香薄室憊壞蠢蠢綽掃盜私點卯扼臂凡囚宮祠公幄宮腰刮剌剌鼓惑尖厲薦頭結驷列騎借牙绯精麗近目金聲擲地霁止焌律居肆糧子六屬莅正祿圖媚逸密欵铙吹排蹙跑坡披析牽俗诮諷翹望丘壑識力侍立石丈人霜毫順頌隨宦素劄桃觀逃行苕霅體當體資推曆推頭鄉家飨禮降魔杵險巾現影仙種躧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