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雜技的一種。長竿矗立,人攀其上以作表演。亦指演出時所用的長竿。 唐 韋元旦 《奉和聖制春日幸望春6*宮應制》:“危竿競捧中街日,戲馬争銜上苑花。” 宋 王應麟 《玉海·聖文·慶曆危竿論》:“ 元佑 六年 劉摰 奏 仁宗 ( 慶曆 四年)所録三十六事内《危竿論》,聖意以為人君處至危之地,譬如危竿須用正直之木。”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危竿漢語 快速查詢。
危竿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高而危險的竿子,常被用于比喻高位或險境。以下從釋義、典故及引申義三方面詳細解析:
字面含義
“危”意為高聳、陡峭,“竿”指竹竿或長杆。合稱指豎立的高竿,因高度而易傾倒,故隱含危險之意。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修訂版)“危竿”詞條。
文學化表達
常見于古詩文,形容物體高聳險峻的姿态。例如唐代詩人李隆基《春晚宴兩相》中的“雲間樹色千花滿,竹裡泉聲危竿流”,以“危竿”喻指竹林高處隨風搖曳的竹梢。
來源:《全唐詩》卷三,中華書局,1960年版。
此詞因唐玄宗李隆基的《題危竿》詩而廣為人知:
“危竿勢若傾,獨立心自持。”
詩中“危竿”象征身處高位而臨深淵的處境,強調在權勢中保持清醒與定力的重要性。後世文人多沿用此喻,如宋代蘇轼《次韻王定國》的“危竿未怕風吹倒”,暗指雖居險位仍從容不迫。
來源:《蘇轼詩集》卷二十四,中華書局,1982年校注本。
現代漢語中,“危竿”已罕見于日常用語,但保留在以下場景:
來源:《古漢語常用詞源流辭典》(語文出版社,2015年)
參考資料原文來源(因古籍類資源無公開鍊接,标注權威出版物信息):
“危竿”一詞有兩種解釋,需根據語境區分:
一、本義(雜技術語) 指古代雜技表演中的長竿,演員攀爬其上完成高難度動作。具體特點:
二、引申義(成語) 比喻處境危險或面臨重大挑戰。如:“公司資金鍊斷裂,如今如立危竿。”此處借用雜技表演的驚險感,形容危機狀态。
文獻佐證:
建議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詞義,若涉及古籍多指雜技,現代語境則可能偏向比喻。
邊戈辯惑彪蒙財政廳參辦參軍戲草芥誠愫沉默淳行翠蓮粗誦代谷打殺地首抵言斷子絕孫對味兒放錫赗赙付清付諸洪喬感戴二天鲠辭涫湯貴遠鄙近喊話化合物魂不守宅蛟精佳壻驚哭蠲逋駿遠刊正勞罷林廬滿魄内中農莊旁蟹淺暗佥小前喆齊衡青腿牙疳氣識阙然三種少先隊員牲镬神霄水客太常痰飲烏曹五葉鹹秩熙德之歌邪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