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銅制的盥洗用具。 宋 張齊賢 《洛陽搢紳舊聞記·安中令大度》:“喚小人取鐁鑼将篦照來,中令自就地取幞頭,用公服袖揩拭。”《金史·儀衛志下》:“凡從物鐁鑼,唾盂,水罐等事并用金銀飾。”
“鐁鑼”是一個漢語詞彙,根據搜索結果中的多個低權威性來源顯示,其核心含義為一種銅制的盥洗用具,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鐁鑼(拼音:sī luó)指古代用于盥洗的銅制器皿,常見于宋、金時期的文獻記載。例如《金史·儀衛志》提到其作為儀仗器具,用金銀裝飾()。
用途與形制
主要用于盛水或清潔,形制可能與盤狀容器相似。宋代張齊賢的《洛陽搢紳舊聞記》描述了它搭配篦(梳子)使用的場景()。
與“鑼”的關聯與區别
建議需要更嚴謹的學術引用時,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金史》《宋史》等古籍原文核實。
鐁鑼是一個漢字,意思是指被捆紮住的鑼,也用來形容事物困頓、無法發展的樣子。
鐁鑼的部首是金(jīn)部,由三個部分組成。鐁鑼的總筆畫數為15。
鐁鑼一詞最早見于《爾雅·釋言》一書,後來也出現在其他古代文獻中。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皮革工藝中用來綁紮住鑼的雜質,形容鑼因為被捆紮而無法發出聲音,進而引申為形容事物受到某種限制而無法順利進行。
鐁鑼的繁體字是鏥。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鐁鑼的形狀略有不同,但整體結構和現代漢字并無太大區别。
1. 他的生意越來越差,像鐁鑼一樣無法發展。
2. 這個計劃因為各種困難而變得鐁鑼無法發展。
鐁鑼的組詞:鐁鑼一樣、鐁鑼無法、鐁鑼一樣的狀況。
鐁鑼的近義詞:束手無策、陷入困境、停滞不前。
鐁鑼的反義詞:順利、發展順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