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ed not] 毋庸;無須
無庸,将自及。——《左傳·隱公元年》
(1).無須,不必。《左傳·隱公元年》:“無庸,将自及。” 杜預 注:“言無用除之,禍将自及。”《史記·蘇秦列傳》:“竊為君計者,莫若安民無事,且無庸有事於民也。” 宋 葉適 《楊夫人墓表》:“爾學不成,無庸歸也。” 冰心 《寄小讀者》十五:“我無庸多說,我病中曾受過幾個小朋友的贈與。”
(2).平庸,無所作為。《魏書·高崇傳》:“臣以無庸,謬宰神邑。” 唐 李峤 《夏晚九成宮呈同僚》詩:“結歡良有裕,聯寀媿無庸。” 宋 嶽珂 《桯史·吳畏齋謝贽啟》:“有志者以拘攣而廢,無庸者以積累而升。”
(3).沒有用處。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五:“友人有言 秦 中一好古家,藏有古彈碁局……然彈碁之法不傳,局即存,無庸也。”
“無庸”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種含義:
這是最常見的用法,表示不需要或沒必要做某事。
多用于古代文獻,形容人或事物缺乏作為或成就。
指事物失去實用價值。
《無庸》是一個詞語,由“無”和“庸”兩個字組成。其中,“無”是由“一”和“無”兩個部首組成的,總計有四個筆畫;而“庸”是由“廣”和“⺕”兩個部首組成的,總計有五個筆畫。
源自《康熙字典》的記載,“庸”原本的意思是“閑散”,後來逐漸演變為“不必”。而由“無”和“庸”兩個字組合而成的《無庸》一詞,表示“毫無疑問、完全沒有任何問題的意思。
在繁體中,詞語《無庸》的寫法與簡體一緻。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字形為類似傳統繁體字的樣子。例如,“無”字在古代的寫法是像一個人彎腰的形狀,表達了“被束縛”“所以不能自由行動”的意思,與現代的寫法有所區别。
以下是“無庸”的一些例句:
與《無庸》有關的組詞有:無庸置疑、無庸諱言、無庸贅述。
與《無庸》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毫無疑問、完全肯定。
與《無庸》意思相反的詞語有:有疑問、存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