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transferred to hold a local post from central post] 古代稱由京官調任地方官為出官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離開京城到外地做官。 五代 齊己 《荊州貫休大師舊房》詩:“入貢文儒來請益,出官卿相駐過尋。”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一》:“ 王維 為大樂丞,被人嗾令舞黃獅子,坐是出官。黃獅子者,非天子不舞也,後輩慎之。” 宋 趙昇 《朝野類要·出官》:“醫學出官,則補醫職。” 清 李伯元 《南亭筆記》卷十一:“ 蕭實齋 觀察以翰林出官 山左 。”
“出官”是古代官制中的特定術語,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以下三方面:
一、基本定義 指中央官員調任地方官職,即從京城到地方履職的過程。該詞在唐代文獻中尤為常見,如白居易《琵琶行·序》中“予出官二年”即描述自己從京官轉為地方官的經曆。
二、延伸含義
三、曆史演變 宋代趙昇《朝野類要》記載“醫學出官,則補醫職”,說明該詞在宋代已衍生出特定領域的職務調任含義。至清代文獻中仍見使用,但逐漸被更具體的官職調動表述取代。
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作為常用詞彙,主要見于曆史文獻研究和古典文學作品解析。如需深入了解具體案例,可參考《白居易集》《唐語林》等原始文獻。
《出官》的意思是一個官員離開官位或被免去官職。通常用來形容官員被貶谪或下崗。這個詞可以指政府部門的官員,也可以用于企業或組織中的職位。
拆分部首和筆畫:《出官》的拆分部首是“出”字的“刀”,筆畫為5畫。
來源:《出官》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明顯,由“出”和“官”兩個字組成。基本上就是一個官員離開官職的意思。
繁體:在繁體中,它的寫法是「出官」。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出官》的寫法可以是「齣官」,即用「齣」代替現代的「出」。
例句:1. 他因犯了大錯,被出官了。
2. 她因為丑聞曝光,不得不自願出官。
組詞:一些與《出官》相關的組詞包括:官員、官職、官場、被免、貶谪等。
近義詞:一些與《出官》意思相近的詞彙包括:免職、下崗、罷官等。
反義詞:與《出官》意思相反的詞彙是晉升、升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