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llection of various editions] 将同一題材書籍的各種版本參校彙編成新版本
(1).指 宋 蔡襄 所書《晝錦堂記》碑文。 宋 董逌 《廣川書跋·晝錦堂記》:“ 蔡君謨 ( 蔡襄 )妙得古人書法,其書《晝錦堂》,每字作一紙,擇其不失法度者,裁截布列,連成碑形,當時謂百衲本,故宜勝人也。”按:衲,補綴。百衲,喻各字連綴成文。參見“ 百衲碑 ”。
(2).以各種殘缺善本彙印而成之書。如商務印書館影印的有《百衲本二十四史》、《百納本資治通鑒》。亦指以不同版本的書配合成集。 孫犁 《澹定集·我的二十四史》:“這樣東拼西湊,我的廿四史,也可以說是‘百衲本’了。”
“百衲本”是古籍版本學中的術語,其含義和特點如下:
指用同一種書籍的不同版本殘卷、零頁拼合而成的完整書籍。名稱源自“百衲衣”(僧人用多種布料補綴的袈裟),比喻書籍由不同版片拼合而成,如商務印書館影印的《百衲本二十四史》。
在文學語境中,該詞偶被借喻為“形形色色事物的集合”,如孫犁稱自配的《二十四史》為百衲本,但此用法非主流。
注:以上内容綜合自權威古籍研究資料。
《百衲本》指的是一種由多種不同布料拼接而成的書籍封面,因其色彩斑斓、雜亂無章的外觀而得名。它也比喻混雜不一的事物或人。
《百衲本》的部首是白字旁,它包含了白字旁和丿字旁兩個部分。總共有12個筆畫。
《百衲本》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楊熙撰寫的《古今圖書集成·種書考》一書中,用來描述當時書籍裝訂時所用的拼接花布。
《百衲本》的繁體字為「百衲本」。
百衲本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同,沒有明顯的差别。
1. 那本小說真是一部百衲本,充滿了各種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
2. 這個城市的文化真是百衲本,彙集了各個地方的習俗和風味。
百衲本的相關詞彙有:書籍、裝訂、布料、拼接。
百衲本的近義詞:雜糅本、混雜書。
百衲本的反義詞:整齊書、一體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