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塗而廢的意思、半塗而廢的詳細解釋
半塗而廢的解釋
半路上終止。比喻做事情有始無終。《禮記·中庸》:“君子尊道而行,半塗而廢,吾弗能已矣。” 清 林則徐 《查勘礦廠情形試行開采折》:“臣等查該三廠開採,雖尚未見成效,然總須該地方官激勵廠民,奮勉從事,不可任其半塗而廢。”亦作“ 半途而廢 ”。《西遊記》第五七回:“﹝ 沙僧 ﹞隻叫:‘怎麼好!怎麼好!這誠所謂半途而廢,中道而止也!’” 清 李漁 《比目魚·利逼》:“我和你同心苦守,指望守個日子出來,誰想半途而廢。” 沙汀 《炮手》:“ 彭玉書 早戒過兩次煙的。一次他戒掉了,不到半年又翻了瘾;一次因為受不住痛苦,半途而廢。”
詞語分解
- 半塗的解釋 亦作“ 半途 ”。.路途的一半或中間。 元 許衡 《風雨圖詩》:“直到半塗風雨橫,倉惶何處覓前村。”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裘文達公》:“前命未復,後命又至,半途回車,朅朅東西。” 茅盾 《色盲》
- 廢的解釋 廢 (廢) è 停止,不再使用:廢弛(應該施行而不施行)。廢除。廢黜(罷免,革除)。廢帝(被廢黜的皇帝)。廢棄。廢止。廢置。因噎廢食。 沒有用的,失去效用的:廢話。廢品。廢墟(受到破壞之後變成荒蕪的地
網絡擴展解釋
“半塗而廢”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含義:指事情做到一半就停止,比喻做事不能堅持到底,有始無終。
- 讀音:bàn tú ér fèi,注音為ㄅㄢˋ ㄊㄨˊ ㄦˊ ㄈㄟˋ。
2.出處與演變
- 最早見于《禮記·中庸》:“君子尊道而行,半塗而廢,吾弗能已矣。”。
- 清代林則徐在奏折中曾引用:“不可任其半塗而廢”。
- 該詞與“半途而廢”同義,後者在《西遊記》《李漁文集》等文學作品中更常見。
3.用法與結構
- 詞性:貶義成語,多用于批評缺乏毅力的行為。
- 語法功能:可作謂語、狀語、定語,如“不可任其半塗而廢”。
- 結構:偏正式成語,屬于近代漢語詞彙。
4.例句與語境
- 林則徐《查勘礦廠情形試行開采折》:“雖尚未見成效,然總須激勵廠民……不可任其半塗而廢。”。
- 《西遊記》中沙僧感歎:“這誠所謂半途而廢,中道而止也!”(同義替換)。
5.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半途而廢、有始無終。
- 反義詞: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國學大師》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半塗而廢》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思是指某件事物因為沒有進行完整、仔細的處理而變得殘破無用或喪失了原來的價值。
成語《半塗而廢》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半(丨一丿)、塗(氵維)和廢(廣棄)。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據說,在古時候的一場大火中,有一間房子被大火燒毀了一半,但房主卻未對其進行修繕,導緻這間房子變得沒有用處,最終變成了一個半廢棄的狀況,因此形成了這個成語。
在繁體字中,成語《半塗而廢》中的“廢”字字形為“廢”。
在古時候,成語《半塗而廢》的“廢”字的寫法為“廢”,字形與現代寫法相比略有不同。
以下是關于成語《半塗而廢》的例句:
1. 他的計劃因為缺乏細節和完整的執行而變得半塗而廢。
2. 這個項目由于資金不足,最終隻能半塗而廢。
3. 這幅畫的一角損壞了,導緻整幅畫顯得半塗而廢。
與成語《半塗而廢》相關的組詞有:廢棄、廢品、廢話、廢物。
近義詞可以是:殘缺、殘缺不全、殘缺不全、殘破。
反義詞可以是:完好、完整、完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