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安西四鎮的意思、安西四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安西四鎮的解釋

唐 代設在西域的四個軍事重鎮。為 龜茲 、 疏勒 、 于阗 、 焉耆 (一作 碎葉 )。始設于 貞觀 二十二年(公元649年1月), 永徽 元年(公元650年)罷, 顯慶 三年(公元658年)複。 鹹亨 元年(公元670年)為 吐蕃 所陷,改 碎葉 為四鎮之一。長壽二年(公元693年),破 吐蕃 ,複置 龜茲 疏勒 、 于阗 、 碎葉 四鎮, 開元 七年(公元719年)棄 碎葉城 于 西突厥 十姓可汗,又改以 焉耆 為四鎮之一。 安史 亂後陷于 吐蕃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安西四鎮是唐代為鞏固西北邊疆、控制絲綢之路而設立的四個軍事重鎮,其具體内涵和演變如下:

一、基本含義

安西四鎮最初指龜茲、疏勒、于阗、焉耆四座軍鎮,後因戰略調整,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曾一度取代焉耆成為四鎮之一。它們由安西都護府統轄,既是軍事要塞,也是唐代經營西域的行政中心。

二、曆史背景與作用

  1. 設立目的
    唐朝為防禦西突厥、吐蕃等勢力,保護絲綢之路貿易通道而設。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軍平定龜茲後,正式遷安西都護府至龜茲,并建四鎮。
  2. 戰略功能
    • 軍事防禦:駐軍屯田,形成“生産建設兵團”模式,士兵兼具耕種與作戰職能。
    • 經濟文化:控制西域商路,促進中原與中亞的貿易及佛教、音樂等文化交流。

三、四鎮組成與變遷

四、現代對應

五、文化意義

安西四鎮不僅是軍事符號,更成為“堅守邊疆”的精神象征。其曆史體現了唐朝對西域的長期經營,以及中原與西域的深度融合。

如需進一步了解四鎮考古遺址或唐代西域政策,可查閱《新唐書》或新疆地區考古報告。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标題:《安西四鎮》的意思、拆分、來源和例句

安西四鎮是指四個位于中國西北地區的重要城鎮。

拆分:(宀、女)、西(口、十)和(囗、五)。

來源:這個詞由“安”、“西”和“四”三個字組成。

繁體:《安西四鎮》。

古時候漢字寫法:目前暫無相關古代漢字寫法。

例句:這四個城鎮分别是安甯、西甯、四川和固原,它們在西北地區具有重要地位。

組詞:陝西省、新疆西部、西北地區等。

近義詞:西北四市、西北四主城市。

反義詞:東南四市、東南四主城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