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代設在西域的四個軍事重鎮。為 龜茲 、 疏勒 、 于阗 、 焉耆 (一作 碎葉 )。始設于 貞觀 二十二年(公元649年1月), 永徽 元年(公元650年)罷, 顯慶 三年(公元658年)複。 鹹亨 元年(公元670年)為 吐蕃 所陷,改 碎葉 為四鎮之一。長壽二年(公元693年),破 吐蕃 ,複置 龜茲 疏勒 、 于阗 、 碎葉 四鎮, 開元 七年(公元719年)棄 碎葉城 于 西突厥 十姓可汗,又改以 焉耆 為四鎮之一。 安史 亂後陷于 吐蕃 。
安西四鎮是唐代為鞏固西域統治而設置的四大軍事重鎮,初設于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隸屬于安西都護府管轄。其核心職能包括軍事防禦、行政管理、交通樞紐維護及文化融合,是唐朝經略中亞的關鍵支點。
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安西”指唐代安西都護府轄區(今新疆至中亞一帶),“四鎮”即龜茲(今新疆庫車)、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阗(今新疆和田)和焉耆(今新疆焉耆)四座軍政中心。據《中國曆史大辭典》記載,四鎮名稱均源自當地古國名,唐朝通過駐軍屯田、設置羁縻州府實現區域控制。
四鎮的具體功能表現為:
安西四鎮的存續時間跨越盛唐至中唐,其間因吐蕃争奪曾兩度廢棄(670-679年、686-692年),最終于貞元六年(790年)徹底失陷,标志着唐朝西域統治的終結(據《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四)。其曆史地位在《新唐書·兵志》中被總結為“鎮戍相維,烽堠相望,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安西四鎮是唐代為鞏固西北邊疆、控制絲綢之路而設立的四個軍事重鎮,其具體内涵和演變如下:
安西四鎮最初指龜茲、疏勒、于阗、焉耆四座軍鎮,後因戰略調整,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曾一度取代焉耆成為四鎮之一。它們由安西都護府統轄,既是軍事要塞,也是唐代經營西域的行政中心。
安西四鎮不僅是軍事符號,更成為“堅守邊疆”的精神象征。其曆史體現了唐朝對西域的長期經營,以及中原與西域的深度融合。
如需進一步了解四鎮考古遺址或唐代西域政策,可查閱《新唐書》或新疆地區考古報告。
安固案時步虛子長枷疇壟垂足楚雀祠薦辭祿達貴大明曆大四八豆腐腦兒蜚挽溉田骨節孤幼洪厓鹄觜靴吉詞敬懼筋馬近屬積欠繼室救焚拯溺沮格空谷白駒控咽昆侖丘寥遠立眉瞪眼令辟賣課冒寒沒帳孟韓南山鐵案侵犯欺貧愛富熔岩三監三折肱為良醫臊陁山西沙浴熟結書室松華宿生通厲脫文晚報險诐仙草相呴以濕憸谀銷耗系列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