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賢明的帝王。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桃花夫人示夢》:“是夫人既有功於社稷,而貞毅明達,葆全節於危難之中,實巾幗中所罕覯,宜其能生 昭王 為中興之令辟也。”《清史稿·禮志三》:“﹝ 康熙 ﹞十七年,禮臣議言廟祀帝王,止及開創,應增守成令辟,并罷 宋 臣 潘美 、 張浚 祀,從之。於是增祀 商 中宗 、 高宗 , 周 成王 、 康王 , 漢文帝 , 宋仁宗 , 明孝宗 。”
磚,磚塊。令,通“ 瓴 ”;辟,通“ 甓 ”。
“令辟”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令辟(拼音:lìng pì)指賢明的帝王,常用來稱頌君主或統治者的聖明與德政。例如《清史稿·禮志三》中提到“守成令辟”,即指繼承基業并能賢明治國的君主。
部分文獻(如、6)提到“令辟”可通“瓴甓”(líng pì),意為磚塊,但此用法較為罕見,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場景。
《令辟》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下面将詳細介紹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令辟》一詞可以解釋為“指令,命令;追究責任”。它可以指示人們行動、做某事或規定某種要求,以及對某種情況或事件進行責任的追究。
《令辟》的拆分部首為“亻”和“辟”,其中“亻”是“人”的意思,表示這個字與人有關;“辟”是“道路”的意思,表示這個字與道路有關。它總共有8個筆畫。
《令辟》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最早記錄于《尚書》中。在繁體中,這個字保留了同樣的形狀和意思。
古時候《令辟》的漢字寫法和現代略有差異,但整體結構保持相似,隻是筆劃方向或某些細節有所變化。
一、他接到上級的《令辟》,立即開始行動。
二、對于工作中的錯誤行為,應該嚴肅追究責任,《令辟》不容忽視。
一、令行諸侯:指能夠下令并使各諸侯國遵從的君主。
二、辟谷:指限制食物攝入的一種減肥方法。
近義詞:指令、命令、指示。
反義詞:聽令、奉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