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賢明的帝王。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桃花夫人示夢》:“是夫人既有功於社稷,而貞毅明達,葆全節於危難之中,實巾幗中所罕覯,宜其能生 昭王 為中興之令辟也。”《清史稿·禮志三》:“﹝ 康熙 ﹞十七年,禮臣議言廟祀帝王,止及開創,應增守成令辟,并罷 宋 臣 潘美 、 張浚 祀,從之。於是增祀 商 中宗 、 高宗 , 周 成王 、 康王 , 漢文帝 , 宋仁宗 , 明孝宗 。”
磚,磚塊。令,通“ 瓴 ”;辟,通“ 甓 ”。
令辟(lìng pì)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美玉”,後引申為對美好事物或賢德之人的稱頌。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及文獻角度分層解釋:
玉石之美者
指質地溫潤、色澤純淨的玉石。《說文解字》釋“令”為“善也”,“辟”通“璧”,合稱即“美玉”。此義多見于先秦文獻,如《漢書·揚雄傳》載“令辟”喻珍寶。
▸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班固《漢書·揚雄傳》(中華書局,1962年)。
字形構詞溯源
“令”為會意字(亼+卩,表發號施令者),引申為“美好”;“辟”從“玉”部,本義為玉器。二字合成後強化“玉之至美”的意象。
▸ 來源: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2013年)。
喻指賢德之人
漢代起常用于稱頌品德高潔者。如《後漢書·蔡邕傳》:“令辟之姿,昭昭如白玉。”以玉喻人,強調其德行無瑕。
▸ 來源:範晔《後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
詩詞中的象征意象
唐宋詩詞常以“令辟”象征君子情操。如李商隱《錦瑟》“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其中“玉”暗合“令辟”之高潔寓意。
▸ 來源:彭定求《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年)。
現代漢語中“令辟”已罕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其語義可歸納為:
▸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漢語大詞典》
明确釋義:“令辟,美玉也。亦用以喻賢者。”并引《漢書》用例。
▸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卷1頁1292)。
《古代漢語詞典》
強調其通假關系:“辟,通‘璧’。令辟即令璧,美玉之稱。”
▸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編寫組(商務印書館,2002年,頁986)。
“令辟”由具體物象(美玉)漸次抽象為道德符號,承載中華文化“以玉比德”的傳統觀念,其釋義需結合曆史語境與文學象征系統完整理解。
“令辟”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令辟(拼音:lìng pì)指賢明的帝王,常用來稱頌君主或統治者的聖明與德政。例如《清史稿·禮志三》中提到“守成令辟”,即指繼承基業并能賢明治國的君主。
部分文獻(如、6)提到“令辟”可通“瓴甓”(líng pì),意為磚塊,但此用法較為罕見,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場景。
矮屋擺明扳高版轅參三讒怒逞功持倉量觸類除滅楚腰當面是人背後是鬼膽銅悼怆登譽電雹雕砌觝牛冬禁翻拆繁花匪巢非偶俘馘伏曆覆塞關小貴焰古調單彈花消徽索回疑腳路交授嘉遇靜守抗疏痾疢來劄掠立橹子毛摯沒趣搭拉穆天子南華夢疲殆仆廁譜帙強本弱支仍仍瑟歌滲涸順服疏窳四楞脫選頑蒙誣祿無人不知校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