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齋,書房。 宋 蘇轼 《留題仙遊潭中興寺》詩:“獨攀書室窺巖竇,還訪仙姝款石閨。”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三:“﹝ 蔣清容 ﹞晚年命工繪像,歲修春蘭秋菊之薦,命子孫世世祀于書室。”《詩刊》1978年第1期:“ 武漢 關的鐘聲,每半小時奏一次《東方紅》,午夜過後,市聲沉寂,鐘聲悠揚,入我書室。”
“書室”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可參考以下解析:
書室(拼音:shū shì)指書齋或書房,即專門用于讀書、學習的空間。該詞由“書”(書籍、知識)和“室”(房間)組合而成,強調一個專為學習而設的場所。
構成與含義
從字義看,“書”象征知識與文化,“室”代表特定場所,合起來指代私密且安靜的學習環境。例如蘇轼在《留題仙遊潭中興寺》中寫道:“獨攀書室窺巖竇”,描繪了書房與自然景觀的結合。
使用場景
文化延伸
書室不僅是物理空間,還承載着文化傳承功能。例如清代學者蔣清容要求子孫“世世祀于書室”,體現了對學問的敬重。
“書室”強調以學習為核心的功能性空間,兼具實用與文化意義。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引用或曆史用例,可查閱古典文獻或相關詞典來源。
《書室》是指一個專門用來讀書、放置書籍的房間或空間。在這個地方,人們可以靜下心來閱讀、學習和思考。
《書室》的拆分部首是“讠”、“宀”和“⼦”。部首“讠”是指事物與言語之間的關系,部首“宀”是一個房屋形狀的象形字,而“⼦”則是一個表示房間的象形字。所以,“書室”可以理解為一個房間裡有書籍的地方。
根據拆分部首,可以得出《書室》的總筆畫數為15。
《書室》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見于《周禮·宗伯》:“有借舍有内室,有書舍以守節,左東一室為書室。”
古時候漢字寫法中,《書室》的書寫方式可能略有不同。例如,古代《廣韻》中以“書㝻”表示《書室》,而《康熙字典》中則以“書室”表示。
在繁體字中,書室可寫作「書室」。
1. 他整理了書室,以便更好地存放他的藏書。
2. 她喜歡安靜地呆在書室裡,享受閱讀的樂趣。
1. 書房:指專門用于閱讀、學習的房間。
2. 圖書館:指存放大量書籍供讀者借閱的公共機構。
3. 書架:指用來放置書籍的架子或櫃子。
1. 閱覽室:也指專供閱讀的房間或空間,和書室意思相近。
2. 藏書室:指專門用來收藏書籍的房間。
書房的反義詞是“廚房”或“卧室”,因為廚房是用來烹饪和儲存食物的,卧室是用來休息和睡覺的,與書室的功能不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