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彼此以呼出的氣濕潤對方。《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 成玄英 疏:“呴氣相濕。”後以喻在困難時以微小的力量,竭力互相幫助。
“相呴以濕”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出處與典故
源自《莊子·大宗師》,原文為:“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描述泉水幹涸後,魚群困于陸地,通過呼出濕氣互相濕潤身體以維持生存。莊子以此比喻困境中微小卻竭盡全力的互助行為。
字詞解析
核心含義
比喻在艱難環境中,雙方以微弱的力量互相扶持,體現共渡難關的精神。與“相濡以沫”意義相近,但更側重“呼出濕氣”的動作細節。
用法與結構
延伸與例句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此句亦體現莊子“順應自然”的哲學觀,暗示困境中的互助雖感人,但不如在順境中各自安好。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成語的哲學背景或相關典故,可參考《莊子》原文或權威詞典。
《相呴以濕》是成語,意思是互相交流、相互溝通。
《相呴以濕》共有10個字,按照部首來拆分是“相呴以濕”,其中:
《相呴以濕》出自《論語·雍也》,原文是“君子之學也,率由誨也;君子而不密,無以守也; 察而不實,無以成也。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在繁體字中,相呴以濕的寫法為:“相摳以濕”。
在古時候,相呴以濕的寫法與現代略有差别,具體差别如下:
他們之間相呴以濕,天天交流。
相處、相互、呴聲、以來、濕地
互通、互相交流、交融、相互溝通
隔閡、疏遠、閉塞、孤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