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安西四镇的意思、安西四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安西四镇的解释

唐 代设在西域的四个军事重镇。为 龟兹 、 疏勒 、 于阗 、 焉耆 (一作 碎叶 )。始设于 贞观 二十二年(公元649年1月), 永徽 元年(公元650年)罢, 显庆 三年(公元658年)复。 咸亨 元年(公元670年)为 吐蕃 所陷,改 碎叶 为四镇之一。长寿二年(公元693年),破 吐蕃 ,复置 龟兹 疏勒 、 于阗 、 碎叶 四镇, 开元 七年(公元719年)弃 碎叶城 于 西突厥 十姓可汗,又改以 焉耆 为四镇之一。 安史 乱后陷于 吐蕃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安西四镇是唐代为巩固西域统治而设置的四大军事重镇,初设于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隶属于安西都护府管辖。其核心职能包括军事防御、行政管理、交通枢纽维护及文化融合,是唐朝经略中亚的关键支点。

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辖区(今新疆至中亚一带),“四镇”即龟兹(今新疆库车)、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阗(今新疆和田)和焉耆(今新疆焉耆)四座军政中心。据《中国历史大辞典》记载,四镇名称均源自当地古国名,唐朝通过驻军屯田、设置羁縻州府实现区域控制。

四镇的具体功能表现为:

  1. 龟兹镇:安西都护府治所,统辖西域南道,现存克孜尔石窟印证其佛教文化枢纽地位(参考《唐代西域军政体系研究》)。
  2. 疏勒镇:扼守丝绸之路中段,出土的唐代“蒲昌府文书”证实其军事文书传递功能(新疆博物馆馆藏文献)。
  3. 于阗镇:玉石贸易中心,玄奘《大唐西域记》载其“地乳育王”传说,反映多元文化交融。
  4. 焉耆镇:控制天山南麓要道,《旧唐书·地理志》记其“城傍有博斯腾湖,屯田千顷”。

安西四镇的存续时间跨越盛唐至中唐,其间因吐蕃争夺曾两度废弃(670-679年、686-692年),最终于贞元六年(790年)彻底失陷,标志着唐朝西域统治的终结(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其历史地位在《新唐书·兵志》中被总结为“镇戍相维,烽堠相望,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网络扩展解释

安西四镇是唐代为巩固西北边疆、控制丝绸之路而设立的四个军事重镇,其具体内涵和演变如下:

一、基本含义

安西四镇最初指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四座军镇,后因战略调整,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曾一度取代焉耆成为四镇之一。它们由安西都护府统辖,既是军事要塞,也是唐代经营西域的行政中心。

二、历史背景与作用

  1. 设立目的
    唐朝为防御西突厥、吐蕃等势力,保护丝绸之路贸易通道而设。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军平定龟兹后,正式迁安西都护府至龟兹,并建四镇。
  2. 战略功能
    • 军事防御:驻军屯田,形成“生产建设兵团”模式,士兵兼具耕种与作战职能。
    • 经济文化:控制西域商路,促进中原与中亚的贸易及佛教、音乐等文化交流。

三、四镇组成与变迁

四、现代对应

五、文化意义

安西四镇不仅是军事符号,更成为“坚守边疆”的精神象征。其历史体现了唐朝对西域的长期经营,以及中原与西域的深度融合。

如需进一步了解四镇考古遗址或唐代西域政策,可查阅《新唐书》或新疆地区考古报告。

别人正在浏览...

传疑除班从中作梗从祖叔母催肥谍记躲穷多鷃凡夫方山冠凡翼费筹附慰高祖母古淡孤履危行顾养好头呵驱滑落黄瘅积湿旧要隽朗开锣喝道看财奴客舍诳上款计拦禁流氓马赵鸣驴默愧屏居迁徂铨拟染缸染戕惹翻溶溶澹澹塞声山臊邵伯讼棠奢费生孝守势榫卯腾文天策府通精拖地胆唾津畏天恤民无本生意享宴陷锐小报笑具心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