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救火拯溺 ”。焚,指火災;溺,指落水者。猶言救人于水火之中。 漢 王充 《論衡·自紀》:“救火拯溺,義不得好,辯論是非,言不得巧。”《舊唐書·李靖傳》:“今新定 荊 郢 ,宜弘寬大,以慰遠近之心,降而籍之,恐非救焚拯溺之義。” 郭孝成 《雲南光複記》:“将佐諸人,皆極一時之選,抵 川 之後,必能救焚拯溺,捍患衛民。”亦省作“ 救焚 ”。 唐 權德輿 《仲秋朝拜昭陵》詩:“撫運斯順人,救焚非逐鹿。”
“救焚拯溺”是一個漢語成語,源自古代文獻,常用于形容在危急時刻伸出援手、救助他人于水火之中的高尚行為。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出處及用法。
“救焚拯溺”字面意思是“拯救被火燒的人”和“拯救溺水的人”,比喻在緊急關頭救助處于危難中的人。它強調行動的及時性和人道主義精神,常用于描述英雄行為或社會救助場景。例如,在災難救援中,志願者“救焚拯溺”的精神體現了社會責任感。參考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該成語最早見于《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傳》,其中記載了東漢時期官員楊震的事迹,原句為“救焚拯溺,義所當為”,意指救助他人是道義上的責任。這反映了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仁愛”和“濟世”的價值觀。成語結構為并列式,由“救焚”(救火)和“拯溺”(救溺水)組合而成,突顯了面對不同危難時的全面救助。參考來源:漢典網。
在現代漢語中,“救焚拯溺”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形容快速響應危機,如消防員在火災中“救焚拯溺”的行動。它常與“雪中送炭”等成語并列,強調無私援助。例如:“在洪水災害中,解放軍戰士救焚拯溺,挽救了無數生命。”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誤用于非緊急場景。參考來源:百度百科。
“救焚拯溺”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該成語通過水火之災的意象,生動傳達了對危難中的人實施緊急救助的迫切性與道義性。其核心精神與中華文化中“仁者愛人”“急人之困”的傳統價值觀一脈相承。
白眉邦理碧瑠璃常無有城垣充壯丑儀垂珠道副大社踧眉兜率天敦喻煩厭高舉深藏觀窺詭計多端漢軍黑心歪尖賤宗腳後跟靳財鏡變九流百家幾筵獧浮均種空山括囊麗法理喪涖政鸾舞馬兵蔓蔓茅扉目成心許木客鬼南籥甯底貔狸窮佬全濁日語榮愛僧迦鵄十二因緣使強拴車水市瞬心嵩岱隼張素魚太陽地兒文襄無可奈想頭鮮食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