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厲的意思、通厲的詳細解釋
通厲的解釋
猶登臨。厲,通“ 歷 ”。
詞語分解
- 通的解釋 通 ō 設有阻礙,可以穿過,能夠達到:通風。通天。通氣。通宵。通行。通過。通衢。貫通。四通八達。曲徑通幽。 懂得,徹底明了:通曉。通徹。通今博古。通情達理。 傳達:通令。通訊。通報。通告。通知。通緝。
- 厲的解釋 厲 (厲) ì 嚴格:厲禁(a.列隊警戒;b.嚴厲的禁令)。厲行(妌 )節約。 嚴肅:嚴厲。聲色俱厲。 兇猛:厲害。雷厲風行。色厲内荏。 磨,使鋒利:厲兵秣馬。再接再厲。 古同“疠”、“癞”,惡瘡。
專業解析
"通厲"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主要可從以下三個層面理解:
-
基本義:遠行;到達遠方
- 釋義核心: "通"指貫通、到達;"厲"通"戾",意為"至"、"到達"。因此"通厲"指遠行而至、到達遠方。
- 權威出處: 此義項最直接來源于對《楚辭·大招》中"魂乎無往,盈北極隻……北有寒山,逴龍赩隻。代水不可涉,深不可測隻……魂乎無往,盈北極隻"的注解。東漢王逸在《楚辭章句》中注釋"逴龍"時提到:"逴龍,山名也。赩,赤色,無草木貌也。言北方有常寒之山,陰不見日,名曰逴龍。其土赤色,不生草木,不可過之,魂乎無往,盈北極隻。言寒山過者,身寒傷裂,魂不可往,當盈滿北極之中而止也。" 雖未直接寫"通厲",但後世學者(如清代王夫之《楚辭通釋》)在解釋相關段落時,常将"逴龍"或"魂乎無往"的意境與"通厲"的概念聯繫起來,認為其描述了魂魄遠行至北極的艱難與不可達。此義項被《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收錄。
- 來源依據: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通厲"詞條釋義一;王逸《楚辭章句》(中華書局點校本)對《大招》的注解;王夫之《楚辭通釋》(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相關闡釋。
-
引申義:貫通精進;磨砺而達
- 釋義核心: 此義項側重于"通"的"貫通、精通"義和"厲"的"磨砺、勉勵"義。指通過不斷的磨砺、修煉,使學識、技藝或德行達到精深、通達的境界。
- 來源依據: 此義項更多是後世學者根據"通"與"厲"兩字的常用義項組合推演而來,強調一種通過努力而達到精通的動态過程。在古籍中雖無直接對應的經典例句,但在解釋某些涉及修行、治學的語境時,學者會用到此引申義。可參考《王力古漢語字典》(王力主編,中華書局)對"通"(義項:貫通、通曉)和"厲"(義項:磨砺、勉勵)的釋義組合。
-
通假義(需謹慎): 有時"厲"被認為是"戾"的通假字。
- 釋義核心: "戾"有"至"、"到達"、"安定"等義。因此"通厲(戾)"即"通至"、"到達"、"安定"。
- 權威出處: 此說主要基于古音通假理論。清代訓诂學家如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在《經義述聞》等著作中常論證此類通假現象。将"厲"解為"戾"在古文獻訓釋中确有實例(如《詩經》某些注解),但具體到"通厲"一詞,此解雖在理據上可通,仍需具體語境佐證。
- 來源依據: 王引之《經義述聞》(江蘇古籍出版社)中關于古字通假的論述;《古代漢語虛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商務印書館)在解釋相關虛詞時可能涉及此類通假現象。
"通厲"的核心含義是遠行而至、到達遠方,尤其指艱難或遙遠的行程,此義有明确的古代文獻(《楚辭》注解)支撐。引申義貫通精進、磨砺而達,強調了通過努力達到精通的動态過程。其通假義(通"戾")解作"通至"、"安定",在訓诂學上有依據,但應用于"通厲"一詞時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在現代理解和運用中,第一義項最為基礎和常見。
網絡擴展解釋
“通厲”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登臨”,常用于描述遊覽山水的情境。以下從詞義、通假字、用法三個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
詞義解析
根據、、的釋義,“通厲”指登山臨水,帶有遊賞自然景色的意境。例如古人登高望遠時,可用“通厲”描述這種登臨行為。
-
通假關系
詞中的“厲”是通假字,通“曆”(經曆、經過)。明确指出這種通假現象,而對“厲”的釋義也佐證了其作為通假字的合理性。這種用法體現了古漢語中通過同音或近音字替代的常見現象。
-
用法與語境
該詞多用于詩文或古雅語境,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例如:“江山留勝迹,我輩複通厲”可表達對前人遊覽勝景的追慕之情(、)。
需要說明的是,部分詞典(如)将其與“通力”“通例”列為同音詞,但實際含義并無關聯,需注意區分。若需具體例句或古文出處,可進一步查閱古籍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闇冥擺浪邦典蟲膠清漆俦比床簟單兵蹈禍刀山劍樹垛業二藏房烝飛竄跗蕚連晖負杖耕根車公金公文過重鼓子卯黑籍和銮鴻悆回光鏡婚變礛磻餞客醮訴棱森樂未央陵雲貿販懞懂模習飄逝錢本千帆競發籤批窮困潦倒戎副色迷殺材閃映史篇失張失緻叔度陂湖書課疏食飲水述說殊務松扉酸重索索貪聚添麻煩條派萬壑千岩瓦瓯吳門晞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