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抛家髻的意思、抛家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抛家髻的解釋

古代婦女的一種發式。《新唐書·五行志一》:“ 唐 末京都婦人梳髮,以兩鬢抱面,狀如椎髻,時謂之抛家髻。”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傳歌》:“重點檀唇臙脂膩,匆匆挽個抛家髻。”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抛家髻是中國古代婦女的一種發式,主要流行于唐代後期。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與結構特點
    抛家髻以兩鬓頭發緊貼面部、頭頂盤椎狀發髻為特征。其名稱源于“兩鬓抱面”的造型,如同将發髻“抛”向腦後。這種發式常搭配假髻(稱為“朵子”)增加高度,形成獨特的立體感。

  2. 曆史背景與流行時期
    該發式起源于唐末京師(今西安),《新唐書·五行志》記載其為晚唐流行風尚,反映了當時社會對雍容華貴審美的追求。安史之亂後,唐代女性發式逐漸從高聳誇張轉向内斂,抛家髻正是這一轉變的代表。

  3. 别稱與文化影響
    抛家髻又稱“鬅鬓”“鳳頭”,其造型被後世藝術形式沿用。例如京劇旦角的傳統發飾便保留了抛家髻元素,通過誇張化處理增強舞台表現力。

  4. 文獻記載與藝術表現
    清代孔尚任在《桃花扇·傳歌》中寫道:“匆匆挽個抛家髻”,側面印證了這種發式在文學作品中的意象化運用。

注音:pāo jiā jì(ㄆㄠ ㄐㄧㄚ ㄐㄧˋ)。如需了解更詳細的文物圖像資料,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抛家髻:解析、來源和寫法

《抛家髻》是一個常見的成語,用來形容人在逃離家園或者離開故鄉。這個詞的意思可以理解為放下家人、離開故土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抛:把手拋向前方的樣子
- 家:住所、家庭的意思
- 髻:古代指女子紮在腦後的發髻

根據以上拆分,可以看出“抛家髻”的字面意思是把家丢掉,并離開故土。

《抛家髻》一詞出自《史記·範蠡賈生列傳》。這個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範蠡是吳國人,他為了争取吳王的信任和支持,把自己的家族和家産都抛棄了。這樣他可以更自由地為國家出謀獻策。

《抛家髻》在繁體字中也是以相同的形式出現:“抛家髻”。盡管繁體字的使用範圍有限,但在台灣和香港等地仍然廣泛使用。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有一些變化,但在這個詞中,各個字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相似,所以沒有太大的變化。

下面是一些例句來幫助更好地理解這個詞:
1. 她為了追求自己的音樂夢想,抛家髻,一人去了大城市。
2. 他抛家髻,背井離鄉,隻為尋找更好的工作機會。
3. 有時候人們不得不抛家髻,才能追求更好的生活。

組詞:抛物線、家喻戶曉、髻鬟女子等
近義詞:遠離故土、舍家從戎、背井離鄉
反義詞:守土有責、安土重遷、固守故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