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抛家髻的意思、抛家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抛家髻的解释

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新唐书·五行志一》:“ 唐 末京都妇人梳髮,以两鬢抱面,状如椎髻,时谓之抛家髻。”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传歌》:“重点檀唇臙脂腻,匆匆挽个抛家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抛家髻是唐代妇女的典型发式之一,其形制特征为将头顶发髻梳向一侧,两鬓发丝自然垂落于面颊旁,形成「抛面」效果,故得名「抛家」。据《新唐书·五行志》记载,该发髻流行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属于中晚唐时期社会风气开放的产物,其蓬松鬓发与饱满发髻的组合,体现了唐代女性追求雍容华贵的审美取向。

从形制发展来看,抛家髻继承了魏晋时期「蔽髻」的垂发传统,但通过调整发髻位置与鬓发处理方式,形成「斜红妆」的配套妆饰体系。马缟在《中华古今注》中特别指出,此类发式需配合金箔花钿、步摇等头饰,达到「云鬓花颜金步摇」的视觉效果。

考古佐证方面,陕西乾县永泰公主墓壁画、西安韩休墓乐舞图等唐代遗存中,均可见到鬓发蓬松、发髻偏垂的妇女形象,与文献描述的抛家髻特征高度吻合。段成式在《髻鬟品》所列三十九种唐代发式中,将抛家髻归为「宫样十髻」范畴,证实其贵族属性。

网络扩展解释

抛家髻是中国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主要流行于唐代后期。以下是综合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与结构特点
    抛家髻以两鬓头发紧贴面部、头顶盘椎状发髻为特征。其名称源于“两鬓抱面”的造型,如同将发髻“抛”向脑后。这种发式常搭配假髻(称为“朵子”)增加高度,形成独特的立体感。

  2. 历史背景与流行时期
    该发式起源于唐末京师(今西安),《新唐书·五行志》记载其为晚唐流行风尚,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雍容华贵审美的追求。安史之乱后,唐代女性发式逐渐从高耸夸张转向内敛,抛家髻正是这一转变的代表。

  3. 别称与文化影响
    抛家髻又称“鬅鬓”“凤头”,其造型被后世艺术形式沿用。例如京剧旦角的传统发饰便保留了抛家髻元素,通过夸张化处理增强舞台表现力。

  4. 文献记载与艺术表现
    清代孔尚任在《桃花扇·传歌》中写道:“匆匆挽个抛家髻”,侧面印证了这种发式在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化运用。

注音:pāo jiā jì(ㄆㄠ ㄐㄧㄚ ㄐㄧˋ)。如需了解更详细的文物图像资料,可参考汉典、搜狗百科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暗度金针安放保密通信抱朴备利搏击测度孱嫠铲运车超走尺田寸宝冲霄辞味荡魂摄魄伏念膏肓之疾戈磔锅屋海货海渚寒林河帅后却货师祸因江身井位九兰阔落联界岭堠龙动买王得羊没办法悯切甯武诺已胚叶启会杞柳擒纵机构秋穑神话故事参回身派十二重楼食爵树枢四射私土铁城啼呼亡国晩光邬壁向背相授缿筒弦矢晞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