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克制憤怒,杜塞 * 。《易·損》:“君子以懲忿窒欲。” 孔穎達 疏:“君子以法此損道懲止忿怒,窒塞情慾……懲者,息其既往;窒者,閉其将來。懲窒互文而相足也。” 晉 袁宏 《後漢紀·順帝紀二》:“願陛下思惟所見,稽古率舊,勿令刑德大柄不由天斷,懲忿窒欲,事依禮制。” 明 唐順之 《<明道語略>序》:“不寝不食而非助也;不睹不聞而非忘也;懲忿窒欲而未嘗損也。”亦作“ 懲忿窒慾 ”。《醒世恒言·一文錢小隙造奇冤》:“如今聽在下説一文錢小小的故事,列位看官們各宜警醒,懲忿窒慾,且休望超凡入道,也是保身保家的正理。”亦省作“ 懲窒 ”。 宋 朱熹 《感尚子平事》詩:“我亦近來知損益,隻将懲窒度餘生。” 明 高攀龍 《答陳似木書》之三:“即如忿欲,習于懲窒,懲窒過二三次,便省力,便有味。”
見“ 懲忿窒欲 ”。
“懲忿窒欲”是漢語中的經典成語,出自《周易·損卦》:“君子以懲忿窒欲。”其核心含義指通過自我約束,克制憤怒情緒、抑制過度欲望,以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這一概念體現了儒家思想中“克己複禮”的道德要求。
從字義解析,“懲”意為懲戒、制止,“忿”指憤怒情緒,“窒”指堵塞、遏制,“欲”指貪欲或私欲。四字組合構成遞進關系:既要在情緒爆發時及時約束(懲忿),又需從根源上減少欲望滋生(窒欲)。《近思錄·為學》中強調:“懲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形象說明該修養過程的艱巨性。
在中國哲學體系中,這一概念具有雙重維度:一是道德修養層面,要求“制外養中”,通過控制外在情緒欲望來培養内在德性;二是社會治理層面,《朱子語類》将其引申為“遏人欲而存天理”,主張通過個體自律維護社會倫理秩序。
現代語境下,《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将其釋義為“克制忿怒,抑止嗜欲”,強調其作為心理調節手段的現實意義。該理念與當代心理學中的情緒管理理論存在契合,突顯中華傳統文化的前瞻性。
“懲忿窒欲”是一個源自《周易》的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析:
該詞最早見于《周易·損》卦象辭:“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其中:
該詞至今仍具現實意義,提醒人們: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周易》原文或朱熹相關著述。
暗查白帆襃録背字兒不攜超導稱物平施傳禅出常調刺劍吊服廢心飛驿豐業更為桂父貴損規責含鳥和旨懷寶歡喜畫麒麟溷亵虎頭蛇尾呼吸之間狡暴急暴濬塹克複昆侖黃蠟闆烈軍屬離判留箋漫抹門情邈視攮颡嫩風碾磨弄斧班門咆烋皮草蒲且乾萎軟美墒溝樿旁適長孫受熱搜劫宿願通脫木托巧忘顔蓊勃五雲漿小五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