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潘髩 ”。 晉 潘嶽 《秋興賦》序:“餘春秋三十有二,始見二毛。”後因以“潘鬢”謂中年鬓發初白。 唐 李德裕 《秋日登郡樓望贊皇山感而成詠》:“ 越 吟因病感, 潘 鬢入秋悲。” 明 無名氏 《石榴花·題情》套曲:“我為他隻落得心焦無聊,這離情怎消,謾赢得 潘 髩 沉 腰。” 清 黃景仁 《感舊雜詩》:“而今 潘 鬢漸成絲,記否羊車并載時。”
“潘鬓”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文學意象,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後的詳細解釋:
核心指代
潘鬓最初指男子中年鬓發斑白的形象,後泛化為對年華老去的感傷表達。
典故溯源
出自西晉文學家潘嶽(即潘安)的《秋興賦》。他在序文中寫道:“餘春秋三十有二,始見二毛(白發)”,後人以此借指未老先衰或中年鬓白。
詩詞中的意象
相關成語
如需查看更多詩句或典故原文,可參考《昭明文選·秋興賦》及南唐李煜詞作。
潘鬓是一個漢字詞彙,可以表示一個人的頭發。這個詞可以拆分成部首和筆畫來解析。
部首方面,潘鬓的部首是水,這個部首暗示着水的潤澤和流動,與頭發的柔軟和順滑有一定的聯繫。
筆畫方面,潘鬓一共有15畫。潘的部分占據了10畫,而鬓的部分占據了5畫。
潘鬓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紅樓夢》。這個詞出現在小說中,形容女性的美麗和嬌豔。後來,這個詞也被廣泛地用來形容一個人的頭發。
在繁體字中,潘鬓可以拆分成「盤鬢」,字形略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潘鬓曾經有不同的形态,包括楷書、隸書、篆書等。然而,在現代标準漢字中,潘鬓的字形保持統一,不變。
以下是一些關于潘鬓的例句:
1. 她的潘鬓垂至腰際,看起來非常美麗。
2. 李先生把頭發梳成了一個精緻的潘鬓造型。
3. 那位女演員的黑色潘鬓讓她看起來非常迷人。
潘鬓的相關組詞包括:潘鬓辮(指将長發編成辮子)、潘鬓斑白(指頭發中出現的白色斑點)等。
潘鬓的近義詞可以是:烏發、黑發等。
潘鬓的反義詞可以是:秃頂、脫發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