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撰,編輯。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一·方伯公遺事》:“先祖方伯公年九十餘,讀書排纂不輟。” 清 譚獻 《<唐詩錄>序》:“舉三百年之遺文,離為八集,都為一編。排纂未竟,旋以圖南;悠悠五載,復事發正,録成定本。”
“排纂”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pái zuǎn(注音:ㄆㄞˊ ㄗㄨㄢˇ),其核心含義為編撰、編輯,多用于描述整理文獻或編纂書籍的工作。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排纂”指對文字、資料進行系統性整理和編纂,強調有條理地編排内容。常見于古籍或學術文獻中,如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談》提到“讀書排纂不輟”,即指持續進行編纂工作。
用法與語境
“排纂”是漢語中一個偏書面化的詞彙,適用于描述嚴謹的文獻編纂或系統性整理工作。如需查看更多用例,可參考清代文集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池北偶談》等)。
《排纂》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整理、編輯。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對文獻、資料的排序整理和編輯工作。
《排纂》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攵”(shū)或者叫做“又旁”,表示與文字相關的事物;右邊的部首是“纟”(suǒ)或者叫做“纟旁”,表示與紡織品相關的事物。根據《說文解字》,這個詞的總筆畫數是10畫。
《排纂》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用來形容作者董仲舒整理和編纂《尚書》的工作。後來,這個詞逐漸被廣泛應用于對各種文獻和資料的整理和編輯工作。
《排纂》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排纂」。
在古代,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根據古籍《說文解字》,《排纂》在古代的寫法是「排毛兔灰」。
1. 他花了很多時間來排纂這部字典。
2. 這個學術期刊正在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排纂工作。
排列、排隊、編纂、整理、編輯、序列、順序
整理、編排、編輯、整編、整頓、規整
混亂、雜亂、淩亂、無序、脫序、亂糟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