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棒鼓的意思、三棒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棒鼓的解釋

即花鼓,用三棒上下敲擊,故名。《通俗編·俳優》引 明 田藝蘅 《留青日劄》:“ 吳 越 間婦女用三棒上下擊鼓,謂之三棒鼓。 江 北 鳳陽 男子尤善,即 唐 三杖鼓也。 鹹通 中, 王文舉 好弄三杖鼓,打撩萬不失一,杖音與歌聲句拍附和為節,又能夾一刀弄之。” 關啟普 《撲不滅的火》:“一天,我們村上出現了幾個唱大鼓的。他們敲着三棒鼓,開頭唱的是《水浒》、《三國》裡的故事;等人多了,他們就唱起新編的《翻身謠》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三棒鼓是一種中國傳統曲藝形式,結合了抛棒技巧、擊鼓演唱和打擊樂伴奏,主要流傳于湘、鄂、渝、黔等地的土家族聚居區。以下是詳細解析:

  1. 定義與起源
    三棒鼓源于唐代的“三杖鼓”,宋代稱“花棒鼓”,明代後逐漸定名。其名稱來源于表演者邊抛三根木棒邊擊鼓的動作,兼具雜技與曲藝特色。

  2. 表演形式

    • 道具:使用三根特制木棒(約一尺長)、扁鼓和小鑼,講究抛接棒與擊鼓的節奏配合。
    • 人員:通常由3-5人組成,一人抛棒擊鼓并領唱,一人敲鑼幫腔,其他人可能配合雜耍或和聲。
    • 唱腔特點:聲腔樸實低沉,唱詞通俗押韻,句式類似快闆,内容涵蓋曆史故事、民俗生活等。
  3. 文化意義與流傳

    • 在土家族地區,三棒鼓是春節等重要節日的傳統表演,藝人走村串戶傳遞祝福,體現團結互助的民族性格。
    • 曆史上因水災頻發,三棒鼓曾成為乞讨謀生的技藝,後發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如湖北宣恩三棒鼓被列入第三批非遺名錄)。
  4. 地域分布
    主要流行于湖南湘西(張家界、龍山)、湖北天門、沔陽(今仙桃)、恩施,以及重慶酉陽等地,具有跨省域的文化影響力。

若需進一步了解其曲目或表演細節,可查閱政府文化網站(如常德市、武陵源區政府官網)或非遺保護專題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棒鼓

《三棒鼓》是一個漢字詞組,由三個漢字組成。下面将分别介紹它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語。

意思

三棒鼓是指一種傳統的樂器,由三根棒狀的木杆和鼓面組成。它通常用于農村的慶祝活動和民間舞蹈表演中,發出的聲音有節奏感,能夠增加氣氛。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三棒鼓的三個漢字分别是“三”、“棒”和“鼓”。其中,“三”的部首是“一”,共有三畫;“棒”的部首是“木”,共有十畫;“鼓”的部首是“音”,共有十畫。

來源

《三棒鼓》這個詞語源自于中國傳統文化,描述了一種音樂樂器。

繁體

在繁體字中,三棒鼓的寫法依然是“三棒鼓”,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差異。然而,在這種情況下,三棒鼓的寫法并沒有明顯變化。

例句

1. 在村莊的狂歡節上,人們載歌載舞圍繞着三棒鼓跳起了歡快的舞蹈。

2. 小明正在學習演奏三棒鼓,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成為一個出色的鼓手。

組詞

三棒鼓沒有明确的組詞,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詞語。

近義詞

三棒鼓沒有明确的近義詞,因為它是一個特定的樂器名稱。

反義詞

三棒鼓沒有明确的反義詞,因為它是一個特定的樂器名稱。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