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形貌相似。 明 劉基 《郁離子·千裡馬》:“上古聖人以木主事神,後世乃易以土偶,非先王之念慮不周於今之人也,苟求諸心誠不以貌肖。”
"貌肖"是由"貌"與"肖"組合而成的漢語複合詞。根據《漢語大詞典》(第七版)的釋義,"貌"指人的面容、體态或事物的外觀形态,"肖"則表相似、相像之義。二字連用構成聯合式合成詞,其核心語義指向"外貌特征的相似性"。
在具體應用中,"貌肖"既可描述人物間形體外貌的近似性,如《資治通鑒·唐紀》載:"二子雖非同胞,然貌肖若孿生",亦可引申為事物間外在形态的類同性,例如清代文獻《文苑英華》所述:"此碑篆刻貌肖秦漢古風"。
該詞的構詞法符合古代漢語"單音詞連綴成義"的典型特征,其詞義生成邏輯與"形似""貌似"等近義詞存在語義關聯,但更側重于整體外形輪廓的比對。當代語言實踐中,"貌肖"常見于學術文獻對古代文物的形态分析,或醫學領域對遺傳特征的描述。
“貌肖”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貌肖”指形貌相似,即外表或外貌上的相似性。該詞由“貌”(外貌、容貌)和“肖”(相似)組合而成,強調事物或人在外形上的相像。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劉基的《郁離子·千裡馬》,原文提到上古用木制牌位祭祀神明,後世改用土偶(泥塑像),并強調“心誠不以貌肖”,即祭祀的誠心不依賴外形的逼真。
主要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的外在相似性。例如:
需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古文或特定語境中。若需表達類似含義,也可用“惟妙惟肖”“形似”等更常用的詞語替代。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郁離子》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懊惱曲把笏半丁榜吏參署徜徉成群作隊承題愁黪春灌春态處士橫議大仰爬腳子登樓賦低劣兜得轉多材多藝舵機風味根涯弓匠規格化诃駡艱蹇徼亭焦芽驕盈積祘巨傑枯枝敗葉來者不善老媪李土鼓飂飕裡應外合亂談蒙師門生故舊磨刀雨磨耗烹龍炮鳳潛出秦妃請奠窮守搉場山阪賞同罰異上屋攝輔束金私悖宿分梭天摸地炭畫天隨人願透鏡響石謝豹蝦